安徽网安庆消息 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一种看不见却至关重要的“财富”正悄然改变着村民的生活图景——它不是田间的丰收果实,也不是圈养的肥壮牲畜,而是村民日常点滴中积累的“信用”。当一位普通村民凭借良好的信用记录,无需抵押担保便顺利获得小额贷款,由此购得良种、添置农具,最终迎来增收喜悦时,村级信用体系的巨大能量便在这片沃土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以信用之基,筑牢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撑
村级信用体系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金融基础设施。一方面,它精准破解了农民融资的“老大难”问题。传统金融机构往往因信息不对称而顾虑重重,而基于熟人社会构建的村级信用评价机制,则能有效识别村民的真实信用状况,让“信用”真正转化为可流动的“资本”,为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另一方面,它更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抓手。当“信用积分”与村规民约、道德评议挂钩,当“信用等级”影响贷款额度、利率优惠时,守信激励与失信约束的机制便有力激活了村民自我管理、向上向善的内在动力,无形中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淳化了村风民风。
当前村级信用体系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亟待突破
“数据孤岛”现象依然存在,村民分散的信用信息未能有效整合共享,评价维度有时过于单一,难以全面反映个人信用全貌。金融机构在缺乏足够风险管控工具的前提下,对涉农贷款难免仍持谨慎态度。此外,部分村民对信用的长远价值认识不足,对信用信息采集配合度不高,也制约了体系的深入推广。
协同发力让村级信用真正成为乡村发展的“硬通货”
深化数据融合共享,打通涉农部门、金融机构信息壁垒,构建统一、权威的村级信用信息数据库,为精准“画像”提供多维度支撑。创新金融产品服务, 金融机构应主动下沉服务,依据信用评级推出灵活适配的信贷产品,让“信用好”切实转化为“贷款易、成本低”。营造诚信文化氛围, 通过“信用村”“信用户”评选表彰、信用积分兑换等多元激励,使守信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受限”的乡村风尚。
例如安徽省自2023年以来创新开展的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设立“党建引领金融服务室、服务岗”1200多个,不断推进金融系统基层党组织主动与县乡村党组织开展党建结对共建,有效打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毛细血管”,覆盖全省1.2万个行政村。
当村民手中无形的“信用积分”能切实转化为发展产业的“真金白银”,当诚实守信成为村庄里最值得珍视的“软黄金”,村级信用便超越了简单的经济价值,升华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深层引擎。让信用之光穿透乡土,以制度之力激活潜能,我们定能在广袤乡野上,见证信用沃土滋养出的万千希望与富饶图景。(韩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