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安庆消息 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家园,邻里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社区的安定与居民的幸福感。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楼上楼下因噪音、漏水引发的矛盾,宠物扰民、公共区域占用等邻里纠纷时有发生。为有效化解这些矛盾,炮营山社区积极探索,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矛盾调解机制,将纠纷化解在基层,为构建和谐社区筑牢坚实基础。
多元调解聚合力,夯实基层治理“人才支撑”。社区搭建以社区工作者为核心,“网格员+热心居民+专业志愿者”为主力军的调解队伍组织架构。社区工作人员做好“统筹者”,积极协调各方资源;网格长扎根网格做好“连接者”,了解居民的急难愁盼和矛盾隐患;热心居民做好“和事者”,在邻里间具有良好的人缘和公信力,容易拉近与纠纷双方的距离,提升调解成功率;专业志愿者做好“赋能者”,运用自身知识,为调解工作提供专业指导,使调解更具权威性和专业性。
多措并举化纠纷,打造纠纷化解“标准范式”。为了确保矛盾调解机制的长效运行。社区实行矛盾“一案一档”精细化管理,详细记录纠纷受理时间、涉事主体、争议焦点、调解方案及回访结果,形成可追溯的治理台账。同时,社区通过开展法律宣传讲座、邻里文化活动等方式,增强居民的法律意识和邻里互助意识,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在矛盾调解过程中,调解员以中立客观的态度、给予被调解人足够的尊重和理解,营造和谐氛围,促使双方清晰表达诉求。同时,调解人员对纠纷进行深入分析,依据事实和相关法律法规与情理,促使双方寻求共识,达成和解方案。
长效机制解纠纷,绘就和谐社区“实景画卷”。社区以制度化建设为抓手,构建全链条矛盾化解长效机制。通过建立“排查—调解—回访”闭环流程,实现纠纷治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注重源头治理,常态化开展网格巡查与民情恳谈,将矛盾隐患发现在早。完善“居民议事会+调解工作室”联动机制,让群众在参与公共事务中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形成“机制固根本,自治强动能”的可持续治理路径,推动矛盾化解由“个案解决”向“系统治理”升级。此外,矛盾调解机制的运行也减轻了司法部门的工作压力,节约了社会资源,实现了社会治理的良性循环。
下一步,炮营山社区将继续培养专业化的调解人才、打造多样化的调解流程、完善长效化的调解机制,将邻里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营造温馨、和睦的社区氛围。(梁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