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经开区老峰镇秦潭村:艾草香里童眸亮,古韵传承稚手忙

安徽网安庆消息    泱泱华夏,礼乐悠长。当艾草清香邂逅童真笑靥,当龙舟鼓点敲响七彩梦想,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在新时代悄然启幕。5月28日,秦潭村党总支联合关工委,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传统与童趣交融”为主题,在双节交汇的时光里,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盛宴。

溯端午渊源,在光影流转中触摸历史温度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活动以《端午奇妙游》视听短片拉开序幕,荧幕上汨罗江的滔滔江水映出屈原行吟的剪影,伍子胥的忠魂传说与曹娥的孝行故事依次浮现,将千年端午的起源脉络化作可触可感的画面。孩子们紧紧盯着屏幕,有的跟着念诵“路漫漫其修远兮”,有的小声询问“雄黄酒为什么能驱邪”,眼中闪烁着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与神往。知识竞答环节瞬间点燃热情,“粽子最早叫什么名字?”“端午的‘端’是什么意思?”问题刚落,小手如春日嫩笋般举起。一个扎马尾辫的女孩抢先答道:“叫角黍!”声音里满是自豪。当孩子们在抢答中记住“端午源于上古祭龙”的习俗,教科书上的文字便化作了有温度的文化记忆,传承的种子已在稚嫩心田悄然萌芽。

巧手承古韵,在针线穿梭间编织文化记忆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孩子们围坐桌前,手中的圆头安全针在无纺布间轻盈游走。他们跟着志愿者的示范,先将无纺布剪成粽子形状,再小心翼翼地穿针引线。香料盒里,艾草的清苦、陈皮的甘香、玫瑰的馥郁交织,孩子们捏起一小把香料填入“粽身”,指尖沾满细碎的草木香气。缝合时,歪歪扭扭的针脚里藏着孩童的认真,最后系上五彩流苏,一个个鼓鼓囊囊的香囊便在掌心诞生。有孩子把香囊凑到鼻尖轻嗅,笑着说“像把健康装进去了”;有孩子说要挂在床头,让艾草香赶走蚊虫。传统手工艺在童真的指尖焕发新生,将端午的辟邪纳福之意,缝进了孩子们的童年记忆。

妙纸生新趣,于折剪翻飞中塑造立体传承

在“立体粽艺制作”环节,预印卡纸经过裁剪、折叠,在孩子们手中变成棱角分明的立体粽子。安全剪刀沿着虚线游走,偶尔剪出歪斜的边缘,却无损创作的热情。折叠时遇到复杂步骤,孩子们或蹙眉钻研,或互相支招:“这里要先对折,再把角压平!”志愿者递来彩笔和贴纸,瞬间激发创意,有人在粽身画满跳跃的龙舟,有人用荧光笔描出弯弯的月牙纹,还有人剪出小爱心贴在粽角。当平面纸张化作立体粽形,传统习俗便有了触手可及的温度。孩子们举着作品展示时,纸粽子的棱角在灯光下闪烁,恰似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碰撞出的璀璨火花。

下一步,秦潭村党总支将持续深化‘传统文化+儿童教育’模式,拓展传统节日主题实践,开展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通过创新手作、互动演绎等方式,让传统记忆在童趣表达中生根发芽,以‘一脉文心连古今’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走深走实。(焦梦)

安徽网安庆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孩子,文化,端午,粽子,艾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