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安庆消息 在安庆宜秀区白泽湖乡北端,一湾碧水环绕的龙华村正上演着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这个由原双龙村与红庙村合并而来的“双龙之地”,曾因“脏乱差”被贴上“落后”标签,如今却凭借党建引领、产业破题、文化赋能,实现了从“贫困村”到“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华丽转身,走出一条“产业美、村民富、乡村安”的振兴之路。
产业筑基:土地里 “长” 出多元经济
穿过外环北路驶入龙华村,800 余亩莲藕塘在春风中泛起新绿,50 亩黄金蜜 0 号黄桃林已结出拇指大小的青果,猕猴桃基地里不同品种的藤蔓正舒展新芽 —— 这片 5.1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三色经济”(绿色果蔬、金色黄桃、银色水产)正勾勒出产业兴旺的轮廓。村党支部创新 “流转土地入股 + 集体资金注资 + 支部书记领办” 模式,将 2680 亩耕地、2098 亩水面转化为 “聚宝盆”:800 亩莲藕既保生态又促增收,280亩猕猴桃园成为 “四季采摘” 的网红打卡地,30 万尾淡水鱼虾养殖让 “活水” 变 “活水财”。2024年村集体经济突破136万元。
治理破题:“脏乱差” 蝶变 “美家园”
沿着整洁的水泥路前行,各式民居错落有致,文化墙上的 “双龙戏珠” 彩绘诉说着村庄渊源,省级 “农家书屋” 里村民正翻阅农技书籍 —— 很难想象这里曾是 “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 的落后村。村“两委”以 “党建引领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整合上级及自筹资金实施 “三大工程”:污水管网覆盖中心村,路灯亮化延伸至每个自然村,分类垃圾桶成为标配。更令人称道的是 “村民自治” 机制:党员带头组建 “巡湖队”“护林队”,23 个村民组推行 “门前三包 + 积分兑换”,曾经的 “后进村” 先后捧回 “省级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等金字招牌,实现了从 “有人管” 到 “大家管” 的治理跃升。
文化铸魂:非遗龙灯点亮振兴之路
在村文化广场,青黄两条巨龙正随鼓点翻腾,79 岁的老匠人王师傅手把手教 18 岁的学徒舞 “双龙出海”—— 这支平均年龄 65 岁的红庙龙灯队,既是市级非遗传承者,更是乡村振兴的文化使者。龙华村深挖 “双龙文化”,将大龙山、小龙山的传说融入舞龙表演,创新 “非遗 + 节庆 + 文旅” 模式:春节期间龙灯巡演吸引周边 5 万余人次围观,工程奠基、企业开业等活动邀约不断,年演出超100场次。更妙的是 “以文促旅”,依托龙灯文化 IP,村里规划 “龙灯体验 — 果蔬采摘 — 农家民宿” 一日游线路。非遗不再是 “活化石”,而是成为年创收 15 万元的 “金招牌”。
这个曾被戏称为 “三不靠”(不靠城、不靠矿、不靠路)的村庄,如今靠党建红、生态绿、文化金 “三色融合”,蹚出了一条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的新路子。当青黄双龙再次腾空而起,龙华村正以非遗的韵律、产业的节拍、治理的鼓点,奏响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美乐章。(高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