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秀区白泽湖下龙华村:银发力量激活乡村治理 "一池春水"

安徽网安庆消息      在白泽湖下龙华村田间路旁,总能看到这样一群身影:他们或是走村串户调解纠纷,或是围坐在香樟树下与村民促膝长谈,或是在村部会议室里为集体事务建言献策。这些头发花白的老者,正是活跃在基层治理一线的“五老”群体。近年来,龙华村借助 "银发调解 + 村民自治" 模式,让老同志成为乡村治理的 "金手杖"。

银发调解队:矛盾纠纷的 "灭火器"

"薛湾组时家的承包地划界问题,我们已经跑了三趟现场。" 今年 71 岁的老队长许绪晚介绍他们的工作成果。在龙华村,每个村民小组都有这样一支由老党员、老代表、老支书、老队长、老教师组成的调解队。他们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数据显示,自调解队成立以来,龙华村矛盾纠纷发生率同比下降一半,调解成功率达 90%以上。

夕阳红议事厅:基层民主的 "智慧库"

老党员许金生正组织村民讨论村规民约修订:"秸秆焚烧屡禁不止,我建议把环境卫生纳入积分考核。" 在他的建议下,该村实施 "信用村文明积分超市" 制度,通过道德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既解决了环境难题,又激发了村民参与热情。这种 "民事民议、民事民办" 的治理模式,让群众真正成为乡村治理的主角。

五老服务岗:乡村振兴的 "护航员"

在龙华村,老党员们根据自身特长认领岗位,有人在整治抛荒地中一马当先,有人在防止返贫致贫监测中发光发热,还有人在衔接项目实施中巧做群众工作,他们像蒲公英一样,把党的政策、文明新风和发展能量播撒到田间地头。据统计,全村共有 10余名老年党员参与志愿服务,累计开展政策宣讲 20余场,帮扶困难群众10余户。

这种 "不发钱、不发物,全靠组织搭平台" 的模式,既符合农村实际,又充分调动了老同志的积极性。如今的龙华村,"有纠纷找银发调解队,有困难找五老服务岗" 已成为村民的共识。这些平均年龄 65 岁的老同志,用他们的余热续写着共产党员的忠诚与担当,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描绘出一抹温暖的夕阳红。(高国庆)

安徽网安庆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调解,村民,党员,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