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安庆消息 小区内就有提供24小时服务的社区居民养老服务中心;家门口就有书籍种类繁多的社区图书馆;待业人员在手机上就能找到附近招工岗位……对于安庆经开区乌岭社区的居民来说,这些便民的服务项目在以前都是无法想象的。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社区发展的过程中,乌岭社区党总支奏好“合”“并”“改”三部曲,聚力探索社区发展新模式,不仅让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得到了质的提升,也大大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合成一个实体,集体收益看得见分得到
“现在我们生病有医保、年底有分红、下楼有广场、事事有人管,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好日子!”近日,乌岭社区的老党员程老在参加社区党员大会上,激动地对社区工作人员说道。据了解,为支持和配合经开区发展的需要,乌岭社区于2003年整体征迁,2004年由村改社区,为了管理好集体资金及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乌岭社区在上级党委的支持下,建立了乌岭迎宾工业园,园区占地面积47亩,建成有8栋标准化厂房和两栋综合楼,总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同时通过科学规划、项目投资,将集体经济收益最大化。
2019年5月,社区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完成了股权证颁发和第一次集体经济发展股东红利的发放工作,将社区集体经济合成了一个实体,让集体经济焕发新活力。“我们要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引领凝聚作用,把工作重心下沉,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通过‘三资’量化入股方式,鼓励引导股份经济合作社进行优良资产资源经营,探索实现经济一体化抱团发展,稳步推进集体经济组织完全融合。”乌岭社区社区党总支书记方世光在居民大会上这样说道。近年来,乌岭社区党总支积极适应村改社区转城市社区的新形势,全面深化改革,采取“合”“并”“改”等方式,将社区集体资产实现全面融合、一体管理、股份到人,奏响了社区发展的新乐章。去年,乌岭社区股份经济收益达469万元,支出老年生活费132万、居民物业管理费34万、股份制分红76万元,走出了一条依托合作社进行股权分红的新路子。
并成一个组织,聚力解决居民“急难愁盼”
村改社区后,变的不仅是名字,还有发展模式和目标,要想方设法为居民创造更加便利的生活环境,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乌岭社区“两委”班子围绕提升“一统领三融合”质量水平,建立完善社区党总支领导居民自治组织、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区域内各类经济社会组织的“1+3+N”组织体系,聚焦居民急难愁盼问题,制定优教育、优养老、优就业“三优”工作规划,持续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乌岭社区还规划建设社区法治文化广场、社区居民养老服务中心各1处,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改造升级,打造党员党性提升、适龄人口就业指导、学龄儿童课余活动等功能板块;通过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三社联动”,整合社区内外资源,建立社区治理学院,学院本着聚焦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层治理创新教育、文明健康生活教育为重点,以建设更加过硬的基层工作者队伍为抓手,不断为基层治理聚智赋能,开创基层治理新局面,广泛吸纳居民参与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和谐有序发展。
改成一个拳头,居民生活就业有保障
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后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发生的变化,乌岭社区党总支按照城市社区管理新模式,系统谋划推进社区转型发展路径,着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通过网格化管理,将社区划分为十一个网格,配齐配强专职网格员,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全方位提升治理水平;对居民提出的缺少娱乐活动场地问题,社区党总支高度重视,将法治文化广场列为书记项目,重点督促,从项目开工到落成投入使用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同时,乌岭社区依托乌岭迎宾工业园的优势,争创返乡农民创业园,由社区党总支引领部署,制定专人负责,加大政府扶持返乡创业企业发展政策、措施的宣传,充分利用宣传栏、电子屏等媒体,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提升园区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认识,提振农民工返乡创业信心;制定各项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使各项扶持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现返乡农民工企业有12家,带动就业人数429人。
“以前总想着往外跑,因为外面赚钱机会多,现在好了,家乡政策好,在家门口就能创业,工作家庭都能兼顾。”返乡农民工创业者朱代运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园点赞。
(徐俊扬)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