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安庆消息 近年来,桐城市委编办在机构改革、完善体制、优化职能、创新管理、统筹资源上协同发力,突出重点强保障、破解难点促发展、关注焦点惠民生,持续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走深走实。
“学”字铸魂,感恩奋进。精准把握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赋予机构编制工作的职责使命,作为守正创新、奋勇担当的政治指引;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编委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把脉定向、领路引航的行动指引;融会贯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特别是亲临桐城六尺巷时的殷切嘱托,作为感恩奋进、再启新程的思想指引。打造集职工书屋、沙龙座谈、培训交流于一体的“职工之家”文化阵地,开展机构编制宣讲和“编学编干”实践20余次,自觉校准机构编制工作基石,增强工作谋划前瞻性和针对性。
“稳”字为基,深化改革。高质量完成地方机构改革任务,助推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水平的基层治理。把强化党对金融、科技、社会工作等领域的全面领导作为机构改革的重中之重,进一步理顺和优化人才、数据资源管理、老龄、中医药管理、新闻出版和电影管理等工作职责,压缩党政机构数,深化经开区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和“小散弱”事业单位优化整合。进一步压实政府部门执法主体责任,推动行政执法职能回归机关,保留专业执法队伍6支,撤销承担执法职责事业单位5个,剥离部分承担执法职责回归机关的事业单位5个,平稳顺利过渡执法人员,推进监管和执法衔接机制建设。
“新”字扬帆,减负增效。坚持大抓基层、改革创新,重构基层体制兴业赋能。深化“两单一图四机制”建设,先后推动街道“党建工作区域化、街道运行集约化、社会治理一体化”融合,进一步释放经济发达镇经济潜能,狠抓“市镇一体、条抓块统”,优化“1+3+N”改革体系建设,通过重构职能体系、深化放权赋能、完善服务平台、强化数智支撑,构建权责统一、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简约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精”字奋楫,笃行致远。打造“党建引领 精编智办”品牌,聚焦精准投放编制、精通业务知识、精炼干部队伍、精细服务社会,把牢一个文化阵地、推出两大平台载体、实施三项学习机制、深化“四季工作法”,以理念融合、谋划融合、实施融合,突出政治建办、能力立办、作风强办。持续加大机构编制资源统筹调配力度和挖潜增效,严控编制总量、服务重点需求、加大盘活力度。出台《桐城市市直事业单位周转编制管理办法(试行)》,建立镇(街道)事业编制周转池,着力破解“控”与“供”的矛盾,强化人才编制保障。
“智”字赋能,数治共享。融合归集实名制管理、机构编制评估、“三定”规定等内部信息数据万余条,建成桐城市“智慧编制”系统,实现机构编制“一屏掌控”,强化数据共享共用。精准勾勒“部门画像”,强化分析研判,为机构编制事项议案、讨论、会议决策、组织执行、监督问责等管理全过程提供“数据流”和“信息链”。推出基层治理“一件事”线上系统,完善“精准识别、自动流转、即时响应、全程可控”智治支撑体系,实现事项快速响应、快速联动、快速处置,目前物业管理应用场景即将上线试运行。
“严”字贯穿,规范管理。狠抓“关键少数”,突出“点面结合”,强化机构编制法治化建设。将《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等法规制度学习纳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桐城市重点普法目录和市委党校主体班次培训内容,组织编印《机构编制工作文件汇编》,提升党政机关特别是一把手的机构编制法定化意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登记管理水平持续提升,2024年办理机关群团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事项154件,完成事业单位注销登记140家、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信息公示275家。规范线上系统管理,确保“账实相符”,全年线上办理入编281人次、出编632人次、单位变更325人次。持续加强议事协调机构规范运行,严格联席会议规范管理,从严控制专项小组、工作专班,清理议事协调机构144个,纳入规范管理目录24个。
“实”字托底,护航发展。创办“知行社”流动研学课堂,践行“一线工作法”,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领办重点调研课题20余个,通过紧盯领导“关注”、社会“关切”、工作“关键”,全力补齐民生短板。创新“基础编制+附加编制+周转池编制”编制供给方式,优化编制管理模式,出台《桐城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暂行办法》,组建全市教师交流库,促进教师资源合理流动,已入库教师586名,实现交流356名,组建城乡教育联合体15个,安排支教教师128名,开展各类联合教研活动80余场,持续推进义务教务优质均衡发展。稳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全面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扎实开展驻村帮扶,通过抓服务、明职责,将改革力度转化为民生温度,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群众。
(江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