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村:乡音本是黄梅调

安徽网安庆消息     “树上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一群人,一台戏。一曲讲述七仙女与董永爱情故事的黄梅小调从严凤英故居河畔悠扬传来,余音袅袅,蔓延回荡在村落的每一角落。

黄梅村,是一个充满历史底蕴和文化气息的地方。这里是一代黄梅戏艺术大师严凤英的家乡,是《天仙配》《夫妻观灯》《对花》《打猪草》等黄梅戏经典剧本的情景发源地。

一说到严凤英,她的名字永远跟黄梅戏连在了一起,罗岭人怀念她也就更爱黄梅戏。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每逢农闲时节茶余饭后,选一块平地便能演戏,有戏就有人围着看,当初把黄梅戏称作“围子戏”,也就是这个意思。这样的演出方式没有台上台下和台前台后之分,人人都是参与者。像这些曲调戏词许多都是切合农活实际故事编唱的,内容朴素真实,密密诉说衷肠。那时候也没有电灯,没有汽灯,使用时里面装上香油,再把棉花弄个捻子制作好一个灯,就开始唱戏。

当下,黄梅戏的演出呈现方式也各不相同。近几年,结合安徽省文化惠民工程“送戏进万村”活动,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给老百姓带来了一场场视觉冲击和文化盛宴,不仅满足了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弘扬了传统戏曲文化,同时也将党的好政策送到了群众身边,真正将文化惠民、服务百姓落到实处,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满足感、获得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梅戏早些是由采茶调演变过来的,是在劳动中产生的,它的根在农村。在天长日久的劳动中,人们离不开黄梅调。黄梅戏从罗岭人口中唱出来,那种韵味亦和别的地方不一样,这也来源于罗岭深厚的民歌底蕴。唱黄梅听黄梅,已经融入罗岭人的生活,罗岭人学唱黄梅戏,仍然保持着口传身教,耳如墨染的传统方式,从小学到老,一代一代传下去。黄梅村将依靠黄梅戏继续做好文化振兴工作,传承红色传统文化。(章春萍)

安徽网安庆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文化,黄梅戏,黄梅,严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