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安庆消息 怀宁县月山镇复兴村坚持文化引领,以德治为主抓手,按照“有广场、有图书、有文艺团队、有特色活动……”等八个有标准,以“规定动作高标准、自选动作要饱满、文化活动有特色、群众参与受教育、精神文明上台阶”为目标,组建志愿队伍、创办道德讲堂、成立“一约四会”、开展“榜样评选”、加强阵地建设……引导村民合力打破陈规陋习,凝聚崇德向善的力量,逐步提升基层“文化惠民”工作成效。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安徽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安徽省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安徽省文明村”“安徽省百家皖美书屋”等省以上荣誉16项。
提升阵地标准,让“文化惠民”看得见。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为基层治理增添文化底蕴,近年来复兴村不断加大文化经费投入,实现“一站五室一广场”“一点多面有长廊”。兴建村史馆、文化长廊、村民议事室、婆婆说理室、多功能综合活动室、乡村大舞台等场地,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实现场地设施利用最大化、最优化;
整合学校、农家书屋、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等场所,强化阵地优势,引导村民和外来参观的群众就近就便参加各类专项教育培训;通过升级改造娱乐健身设施,盘活闲置资源,足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等一有尽有,打造“10分钟体育健身圈”,满足群众日常体育健身需求。
2023年结合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项目,投资33万元在杨八房自然村庄新建3000余平的文化广场,通过中心广场的建设,能够辐射带动4个中心村11个村民组。广场周边有民宿、茶室、烧烤、垂钓、采摘、研学及多个旅游打卡点,该地商业密集、人口集中、交通便利、辐射和带动性强、发展潜力巨大。且有利于各村组间增进团结,协调群众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同时也为群众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在满足群众精神生活的同时大大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
强化队伍建设,让“文化惠民”摸得着。复兴村聚焦人才队伍建设,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包括复兴村“五老”志愿服务队、学生志愿服务队、党员志愿服务队、青年志愿服务队、科普志愿服务队等,志愿服务队由村干、党员、科技特派员、退休干部或教师、热心文化事业的村民组成,登记在册共计70余人。“送文化”解燃眉之急,“种文化”才是根本之策,定期邀请文化馆、美协、作协等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阅读、书画、声乐、广场舞免费培训,全力把知识、才艺、技术留在乡村,引导基层群众从文化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生产者。
自复兴村坚持走农文旅路线以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初见成效,村内业态也越来越多,这两年回乡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有的在直播带货,有的做视频推广,有的开展科普宣传,有的正在跟学跟做……青年人才回乡不仅丰富了农村文化活动内容,更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发展,从2020年的集体经济不足20万元,到2023年集体经济破百万元,实现跨越式成倍增长。
创新服务方式,让“文化惠民”见实效。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不是目的,管理好、使用好才能发挥社会效益。复兴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创新开展“点单、派单、接单、评单”的“四单”志愿服务,让“文化惠民”活动精准化、精细化、常态化,让文化工作的触角延伸至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德治品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特色,全力打造“德治引领和美复兴”的文明实践品牌,自2017年以来,结合一年一度的村晚活动,通过群众的自评自选,表彰了一批又一批的“好婆婆”“好媳妇”“道德模范”“文明家庭”“最美退役军人”等乡风文明先进人物,他们的事迹也在村史馆里上墙展示,截至2023年,共计评选86人次。如今,赌博的少了,打架斗殴的没有了,封建迷信活动也难觅踪影了,各种社会矛盾、家庭矛盾也随之大大减少了。一个个助人为乐、孝老爱亲、勤劳致富的凡人善举,也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社会融入。为了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引导和教育群众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坚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为重点,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同时加强新闻宣传,社会反响较好。在大型文体活动和慰问独居老人、老党员、退役军人的活动时,社会企业和群体参与度高,每每都会捐资捐物,确保文化志愿服务高质量。
磁场效应。近年来,随着阵地的不断完善,开展活动的经验日趋丰富,除了村里自己组织的活动外,上级各单位主办的比如“安徽省2024年秋季村晚”“省市院校三下乡活动”“安庆市书画摄影采风活动”“怀宁县篮球赛”“怀宁县广场舞大赛”“怀宁县防灾减灾集中宣传活动”“怀宁县作协采风活动”“月山镇足球赛”“月山镇长跑比赛”“月山镇文化趣味活动”等等,都会选择在复兴村举办,让周边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
接下来,复兴村将继续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方法,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农民思想教育和引导,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增加更多具有农耕农趣农味、充满正能量、形式多样接地气、深受农民欢迎的文化产品供给。切实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文化惠民”工程飞入寻常百姓家。(涂汪杰 陈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