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宜秀区:绘就乡村振兴新篇章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从安庆市政务中心出发,沿着外环北路一路向西,仅需 20多分钟,便可到宜秀区政务中心,沿途的天柱山机场、安庆大学城、安庆动车站……处处显示着它作为新城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便捷。

作为新城区,宜秀区城乡二元结构突出,有城有乡,在实施乡村振兴的“波澜壮阔”的实践中,安庆市宜秀区早已开始“先行先试”,始终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先手棋和总抓手,因地制宜整合城乡资源,不断加大农业基础投入,通过产业带动,让更多村庄成为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特色化、差异化、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形成了多村竞秀的生动局面,一个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幸福画卷正在宜秀大地全域绽放……

从党建引领入手,插上腾飞翅膀            

新时代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党建引领是根本。宜秀区建立健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长效机制,将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以村党组织为龙头,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为目的,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依托,大力推进“党建+”模式,以组织振兴促进乡村振兴。

按照“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坚持高位推进,坚持高质谋化,由区委书记任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各乡镇(街道)党委书记为乡村振兴“项目经理”,村(社区)书记是乡村振兴“施工员”,统筹各项工作推进。

立足宜秀实际,坚持与区“十四五”规划及乡村振兴规划相结合、与乡情村情相结合、与资源禀赋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高质量谋划编制街接项目库。推深做实“百千万”工程,落实“两强一增”行动,2021年实施到村经营性项目 34个,当年收益368.7 万元,收益率11%。全区 57个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118.3万元。同比增长10.08%:收入突破50万元的村37个,占比64.9%,同比增长15%;突破100万元以上的村24个。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效明显,位居安庆市第一、全省前列。

2022 年申报入库项目 120个,计划投资 2.78 亿元,预计带动29万人,谋划产业类项目入库比例达 60%以上。去年以来,宜秀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实地调研乡村振兴有关工作20余次,召开乡村振兴相关会议68次,推动形成“书记带班子、组织带队伍、党员带群众、村干带组干、能人带群体、先进带后进”的传动机制。

从产业推强入手 ,激发发展动能            

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融合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整合各类到村项目,做优产业支撑,打造强劲引擎。

优化产业布局。聘请专业团队制定宜秀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产业特色、项目控规总体规划,做到“区有总规、乡有方案、村有计划”,着力打造小红稻、茶叶、绿色蔬莱、四季经果等8大主导产业,持续推进10个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花元村等4个特色种养业“一村一品”专业村。

借力市场驱动。盘活集约闲置集体资产,全面理顺老村部、电影院、山场等村资产产权关系,变“包袱”为集体经济“滚雪球”的杠杆。采取自主经营与培育市场主体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构建新型双层经营体制,推行“党组织+公司+农户(贫困户)+群众”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发展成果共享机制。

截至目前,宜秀区共流转土地6.13万亩,引入市场主体225家,其中村自主经营项目30个,打造出五横龙山茶、杨桥大红袍、七仙黄梅等一批统一经营品牌,培育省级农林产业化龙头企业19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个,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05个。

推动农文旅融合。成功创建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润家农业综合体等荣获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园区,五横乡杨亭村获得2021年首届“安徽美丽茶村”称号,龙泉生态等13家企业荣获市级示范点。

做好“无中生有”。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村引进浙江桐乡菊花品种,成立七彩黄梅菊花合作社,采取“基层党组织+公司+合作社+规模种植户+农户+脱贫户”的模式发展菊花产业。合作社在基础设施建设、育苗栽培、种植标准、农资供应、技术培训、产品检测、标识销售、租金减免等方面实行“八统一”种植杭白菊、金丝皇菊等1000余亩,为有需要的脱贫户免费发放菊花苗、指导种植、回收加工,带动群众就业800 余人,年实现户均增收 2000多元、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

做好“有中培优”。围绕“种苗优、品种特、做强深加工”的发展目标,依托当地龙头企业带动,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充分发挥衔接资金产业带动效应,改善蔬菜基地水电路渠和地力条件,建设蔬菜育苗基地 100 亩、蔬菜大棚 2000 亩,提升设施蔬菜种植基地200亩。积极推广“蔬菜企业+合作社+脱贫户”发展模式,带动 300 多户脱贫户资金入股、就业务工、订单生产,实现户均增收约6000元。

宜秀区大桥街道象山村蔬菜大棚里,村民正在采摘螺丝椒。金秋时节,该村蔬菜大棚里螺丝椒迎来采摘期,当地村民趁着晴好天气采摘、装筐、运输螺丝椒,保证市场供应。近年来,宜秀区大桥街道盘活闲置土地,采取“合作社+脱贫户”的发展模式,支持和鼓励打造标准化、规模化猕猴桃、辣椒等特色农业种植基地,拓宽农民致富路。

做好“优中推强”。从种子研发、繁育、推广到红稻种植、深加工,宜秀区特色小红稻产业已初步实现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出台《培育发展小红稻专项支持政策》,累计投入各级衔接(扶贫)资金 600 余万元用于区域小红稻基地建设。“回音谷”牌特色健康米(红米)入选全国“扶贫产品”,生产基地获批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共建立特色红稻订单种植基地8万余亩,辐射带动种植户约9000余户,户均增收2800元以上。

从人才培育入手,注入振兴“活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深化校地合作,全方位培养各类人才,完善人才服务乡村激励机制,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让农村的环境留住人。五横乡曰公社区深化校地合作,利用本地高校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加大对曰公社区茶产业技术培训帮扶力度,做好乡村振兴规划。把课堂搬到田埂上,在田间地头做学问,建立农民田间学校等培训模式,保证农民增产、增收。

同时,还在社区开展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产业扶贫带头人培训项目。依托农业技术专家、乡村振兴管理人员,开展知识更新服务。建立“专家+农技人员+示范户+农户”技术推广服务模式,搭建农民与农业科技专家沟通联系的平台,实现校地共荣、共赢、共发展。

自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同曰公社区结对帮扶以来,安庆市职业技术学院在曰公林场开展“田埂上的实践活动”,大学生们还参与了“我为家乡代言”助农采茶直播活动,专业设计师还主动前往毛湾、虎形中心村庄村民组庄进行实地勘察设计,为美丽乡村建设出谋划策。因为有专业团队力量的注入,为曰公社区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夯实了牢固的基础。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是安庆市唯一一所综合性全日制公办职业高等院校,是国家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院校,而安庆市乡村振兴学院是由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在2021年12月份成立,是安徽省首家乡村振兴学院。

从生态提质入手,推动绿色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近几年,宜秀区大力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污水、垃圾处理,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创建“文明积分”治理模式,以表彰先进,评优评先活动发动群众共同参与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以五横乡白林村为例,招商引进龙云庄园入驻,以人们对乡村田园诗意生活的向往为切入点,不断推进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依托于国家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技术指导下,龙云流转土地260亩,山场1000亩,建成茶园基地770亩,水果采摘区220亩,建立了水果大面积的农业产业园,又根据乡村特点,规划稻虾共作养殖,打造乡村新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景区与农业相结合,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经济发展。

不仅如此,宜秀区在人居环境提升方面,力争做到全覆盖,在农村整治的基础上,加大城市规划区的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持续做好“绣花功夫”,把老百姓反映的急难筹盼的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包括排查的问题,列出清单,全部整改到位。并在此基础上, 围绕“产业提质、环境提优、文明提升、治理提效、富民提速”目标,加大整治力度,切实让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在培育文明乡风方面,宜秀区更是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利用邓稼先故居红色阵地,整合花溪茶谷、邓石如墓等景点,精心打造红色研学线路,吸引5万多党员干部前来调研学习。开设“稼先故事我来说”红色大讲堂,搜集国内外关于邓稼先的影视、教材、书籍,建立邓稼先资料库室,进一步充实红色教育素材。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实施“文化+”战略,持续打响“书画五横”红色品牌,连续举办三届“邓石如书画节”品牌文化活动。突出书画之乡特色、放大优势、勇攀高峰,积蓄跨越发展,为怡人宜秀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注入更多文化元素,助推文化振兴。

从厚重业态入手,呈现美丽亮色            

在城镇化快速迈进的现代社会,乡村被重新定义并且赋予诸多新的色彩。与城镇日益狭小与拥挤的生活空间相比,记忆中的小河流水的乡村就升华成为一代人对理想生活状态最好的诠释。于是,乡村旅游大火,与其相关一系列配套产品及衍生产品也备受追捧,民宿就是其中之一。民宿作为一种旧乡愁与新乡土相结合的产物,被称之为有温度的住宿、有灵魂的生活。民宿经济,更是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切入点,整合农村资源的“牛鼻子”,关联农村整体发展的大平台。

从去年开始,宜秀区结合实际,整村推进民宿, 2022年7月12日开始试运行的乡村振兴小龙山民宿产业项目,坐落于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巨石山脚下,毗邻菜子湖国家湿地公园。该项目由宜秀区文旅局、乡村振兴局、安徽龙翼乡村振兴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罗岭镇等多部门共同谋划推进,2021年8月纳入安庆市宜秀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库,确定由区文旅局牵头指导,安徽龙翼乡村振兴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实施,罗岭镇及属地小龙山社区具体推进,该项目2021年8月正式启动, 2022年6月完工,总投资900万。项目通过盘活闲置资产,打造主题民宿,带动周边群众务工收益及产业收益分红,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此外,利用原小龙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改造的“一心民宿”正在改建中。该项目建筑面积1300平米,建成后客房23间,拟于年底建成接待游客。引进文旅头部企业—乡伴文旅集团树蛙部落打造宜秀区狮岭传统村落生态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本项目用地位于安徽省安庆市罗岭镇狮岭村沿菜子湖畔呈条状分布。项目区位置北临菜子湖,南靠巨石山风景区,依山傍水,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然资源丰富。该项目总占地面积190亩,以中高端网红民宿为主要运营项目。目前乡伴文旅集团树蛙部落已组建项目组入驻项目所在地---罗岭镇小龙山社区狮岭村,已经开始进行土地拆迁整理。

一个新的乡村经济业态,一个新的乡村社会形态,一个新的乡村生活生态,正在从来没有这么近地向我们走来。

从群众增收入手,壮大集体经济            

罗岭镇着力写好“辣”文章,做大“辣”产业,使辣椒产业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引擎。

近年来,安庆市宜秀区始终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组织力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区委“绿色引领、总量翻番”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统筹推进,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全区村级集体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乡村振兴基础持续夯实。

群众收入大幅提升。通过务工就业、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全区101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21年共带动1413户脱贫户稳定增收:精准实施达标自种自养到户项目471户,打卡发放奖补资金105.16万元。2021年全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 万元,同比增长8.8%;脱贫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达1.72万元,同比增长12.9%。

大龙山镇百华社区立足自身优势,做好特色文章,采用规范化、规模化种植,通过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金银花、菊花等特色产业,带动社区集体及困难群众受益,实现居民增收,农业增效。该镇的千亩梨子也将在7月中下旬开始采摘。

眼下正是荷花绽放的时节,在白泽湖乡龙华村,荷花绽放妖娆多姿;在芭茅村,村民不用出远门,自家门口就能观花赏景;在先锋村,种植大户正采摘新鲜的藕心菜。三夏时节的宜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一幅“色彩鲜明”的乡村振兴发展新画卷正在宜秀大地徐徐展开。

在层峦叠翠、鸟语花香的美景中,资源变资本、农民变股民、田园变景区的奇迹正在宜秀变为现实,并重新开始发挥优势,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如今,从旧村拆迁到新居建设,从产业发展到文化培育,从村规民约到乡村治理,这里不断续写着“宜秀怡人”的宜秀样本。

方华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蒋六乔

安徽网安庆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发展,乡村,宜秀区,振兴,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