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安庆消息 天蒙蒙亮,胡善来骑着环卫车就出门了,在就业扶贫政策的帮扶下,胡善来在京环公司从事清洁工作,公司还配了辆电动垃圾车,就这样胡善来过上了上班族的生活。
胡善来,大龙山镇新新社区红卫组居民,今年62岁,患有腿部残疾,行动不便,干不了重活,妻子视力残疾一级,更是无劳动能力,唯一的儿子虽值壮年,却没有一技之长,工作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家庭生活过得很是拮据。原本胡善来夫妻俩经营着一个小型的稻谷加工作坊,但由于村民大多外出务工,田地无人耕种,稻谷加工生意一落千丈,更加难以维持一家日常生活的基本开销。患有慢性病的胡善来,面对家中窘迫的环境,焦急万分却又无能为力,这样灰暗的生活让他身心俱疲。
2014年初,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各级政府审核,胡善来家被纳入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几年来,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帮扶精准度越来越高,各级帮扶责任人经常上门询问胡善来的生活状况,帮助胡善来解决实际困难。一份份真心、真情、真意支撑起胡善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让他懂得只要身残志不残,思想上不垮台,积极振作谋发展,这个家也将充满希望。
万事开头难,胡善来首先想到的是不能再这样坐吃山空,必须要通过就业来改变贫困的现状。社区“两委”和各级帮扶责任人都非常支持胡善来的想法,尽心尽力帮他和儿子找工作。如今胡善来和他儿子都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靠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胡善来在京环公司做环卫工,每月收入1900元左右,儿子是旺旺集团的车间工人,月收入达到2800元。社区还通过扶贫资金入股企业,每年为胡善来户获取资产收益分红2000多元,帮胡善来和妻子申请B类低保……通过这些有力的帮扶措施,去年胡善来家总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8000多元,远远超出脱贫线,彻底改变了原本的贫困面貌。
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这一脱贫历程,胡善来大概也会和很多人一样,认为“精准扶贫”仅仅是一句口号、一张计划书,但正是这贫困的生活让胡善来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最有力最直接的扶助。同时,也让因残致贫的胡善来树立了不等不靠、自食其力的理念,在他自家发展的同时,也希望将这份理念传递给更多的贫困户,让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积极的心态去战胜贫困走上小康之路。(胡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