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曹运霞是望江县漳湖镇“幸福基地”服装加工厂的工人,在家门口打工有钱赚,还能照顾家里孩子,她感到很幸福。
“在这里做事离家近,步行就几分钟路程,我随时都可以回去照顾孩子。”曹运霞乐呵呵地说。因为家里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的她,以前无法与丈夫一起外出打工,仅靠丈夫一人在外打临时工来维持一家四口的生计。老实本分、不多言语的她,当初听说村里要扩大服装加工基地,第一个主动站出来赞成并且当场报名的人。
去年以来,望江县农村电子商务工作通过政府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电商企业市场运作,打造“电商平台+童装城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引导带动贫困户就近创业创收,受到贫困户的欢迎。
精准服务,输血变造血
望江县漳湖镇幸福村是个县级贫困村,贫困发生率21.3%,外出务工是重要收入来源,但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一些农村妇女不得不留在家里。
如何发挥农村电商服务站的精准扶贫作用,望江县商务局的帮扶干部们做了积极的探索,并率先打造了幸福村 “电商平台+童装城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在村里建设加工基地,让贫困户就近就业,通过电商平台让基地产品不愁销路,贫困户就业脱贫的路子就会越走越宽。”县商务局副局长夏慧介绍说。建厂之初,她通过广泛的走访调研,于2016年10月召集40余名留守妇女,利用腾空的村部办公室,成立童装加工基地,并送了十几台缝纫机到村部。
如今,从村部的一间办公室到容纳百人的正规厂房,从加工童装到分组整条的生产流水线,从“漳湖镇童杰服装加工基地”到“幸福村服装加工生产基地”,在电商扶贫的带动下,幸福村扶贫基地不断扩大、发展。这背后,是村民努力改变贫困现状的决心,也是村两委及县商务局、人社局、扶贫办等帮扶单位干部凝聚的心血,更是全县扶贫攻坚战役中“因村因产施策,输血造血并举”的鲜明体现。
童装加工有淡季旺季,旺季加工订单多,淡季却接不到活,这是新厂面临的困境。新购置的设备闲置,召集的村民闲散在家,开张不久的童装加工基地面临解散。县商务局帮扶干部通过多方走访与努力,积极对接童装城电商企业——望江县清韵伊人服装有限公司。该公司总经理徐美珍得知此事后,热心地投来橄榄枝,加工基地迎来了15万件产品加工的大订单,并添置39台缝纫机,再从村里招收了42名工人(其中30名贫困户),“幸福村服装加工基地”淡季满血复活。
有订单、有厂房、有设备、有工人、有流水线,这里承载着幸福村脱贫新希望,因此,也被村民誉为“幸福基地”。
轻松就业,农民变工人
为了更好地管理幸福基地,需要挑选了班组长来负责小组日常的运转以及服装质量的把关,徐庆云就是第一个班组长。徐庆云夫妻俩都是残疾人,他们在村里经营一家窗帘店为生。“以前生意还可以,现在交通便利了,淘宝也热了,大家不是到城里做窗帘,就是上网买,现在生意不好做了。”徐庆云说。谈到如今家门口的服装加工基地,她掩不住的笑意,“村里办服装基地大家都赞成,前三个月是培训、练手,工资就是1800一个月,如果加班就是2200一个月,三个月之后就是计件算工资,工资从不拖欠,现在赛口的贫困户都报名到我们这里来做事。”
在这里工作的村民,过上了上下班的日子,贫困村民也有了固定的收入,生活有滋有味。
幸福基地招收的80%工人是来自幸福村的贫困户,有缝纫基础的通过简单的培训直接上流水线。没有缝纫经验的村民,通过三个月的系统培训再上岗操作。年纪大、身体不好的老人,就做剪线头、开口袋等基础易操作的工作。徐庆云算了一笔的帐:“目前服装公司给我们的加工价格是15块一套,一天加工60套衣服,一个流水线按照8人算,那么每个工人每月起码可以拿到3375元,一年下来,贫困户家庭就增加了4万多元的收入。”
发展共享,就业变产业
“幸福基地”建成后,村里集体每年有4万元左右的租金收入,这笔钱用于贫困户的救助和村内公益事业。幸福村村书记介绍说,基地运营成本,包括设备、物流等都由村里解决,对贫困户来说,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和脱贫增收;对企业来说,破解了招工难、加工难;对村里来说,就业基地产权属于村集体,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对党委政府来说,壮大了乡镇企业、县域经济,可以说是四方共赢。
“幸福基地”的发展不断加快,县商务局已将服装基地作为幸福村电商服务的线下企业,借助幸福村电商服务站,打通互联网的网络销售渠道,将“幸福基地”逐步打造成自主设计、打板制作、线上营销为一体的综合服装加工基地,通过发展电商产业,助力今年的脱贫摘帽。
江文革 鲍国华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蒋六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