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安庆一一六医院急诊医学科成功救治一名83岁热射病患者。老人因密闭环境洗澡导致核心体温飙升至41℃,经多学科团队3小时紧急救治,体温恢复正常,转入EICU进一步康复。随着高温持续,医院发布热射病急救与预防全攻略,守护市民夏季健康。
生死时速:3小时抢回八旬老人生命
5日上午9时,家属发现83岁的王奶奶在密闭浴室昏迷,立即送医。入院时,王奶奶腋下体温39.7℃,核心温度达41℃,处于浅昏迷状态,皮肤灼热干燥。“这是典型的热射病症状,必须立即降温!”急诊团队迅速启动抢救预案:
物理降温:冰袋、冰帽覆盖大动脉,低温生理盐水快速静脉输注;
器官保护:补液复苏纠正休克,监测电解质及脏器功能;
黄金30分钟:核心体温降至39℃,2小时降至38.2℃,4小时恢复正常。
经诊断,王奶奶患经典型热射病伴多器官功能障碍(中枢神经、肾脏、肌肉损伤)。目前,她已神志转清,生命体征平稳,正在EICU接受后续治疗。
热射病:高温下的“隐形杀手”
什么是热射病?
热射病是重症中暑的最严重类型,核心体温超过40℃,伴随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及多器官衰竭,死亡率高达50%-80%。
两大类型与高危人群
经典型热射病:高温高湿环境引发,多见于年老体弱、慢性病患者(如王奶奶)。
劳力型热射病:剧烈运动导致,常见于运动员、建筑工人等健康群体。
典型症状
体温飙升:核心温度≥40℃;
中枢神经异常:谵妄、昏迷、抽搐;
全身反应:皮肤潮红无汗、呼吸急促、心率加快。
急救指南:黄金3小时关键操作
快速降温:浸泡凉水或擦拭身体,重点冷却头部、腋下、大腿根部;天气干燥时,用湿布包裹患者并用风扇吹拂。
避免误伤:抽搐时勿塞异物入嘴,侧卧防呕吐窒息。
立即送医:出现昏迷、极度虚弱、谵妄等症状,第一时间拨打120。
预防手册:夏季防暑“必修课”
高危人群防护
老人、孕妇、儿童及慢性病患者减少烈日外出;
高温时段(10:00-16:00)避免剧烈活动。
科学降温与补水
外出防护:打伞、戴帽、穿棉麻透气衣物;
饮食调理:多吃西瓜、黄瓜等含水量高的果蔬;
补水技巧:每日饮水1.5-2升,出汗多时补充电解质水。
居家安全提示
浴室洗澡注意通风,避免长时间高温密闭环境;
定期检查空调、风扇等降温设备。
王奶奶的成功救治,凸显了安庆一一六医院对急危重症的快速响应能力。随着三伏天到来,市民需提高防暑意识,掌握急救技能。记住:降温要快,送医要早,让热射病“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