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深夜,72岁胡大爷因高处坠落致严重胸外伤,被紧急送往安庆一一六医院胸外科,该科联合多学科团队,凭借精准预判和快速响应机制,迅速展开生死大营救。
“平稳”表象下的危机暗涌
5月18日23:29,经胸部CT确诊为闭合性胸部损伤、右侧3-10肋骨骨折(共8根),医护团队迅速完成吸氧、抗炎、镇痛及胸部固定等基本治疗,次日8:30停用心电监护。然而,看似“稳定”的病情却暗藏玄机——8根肋骨骨折导致胸廓稳定性破坏,肺部挫伤与潜在炎症正逐渐升级……
护士的“听力诊断”撕开险情缺口
“大爷,您呼吸比刚才急了些,哪里不舒服吗?”5月20日16:10,责任护师汪燕玲在常规巡视中,通过观察胸廓起伏频率与主动问诊,敏锐地发现老人轻微胸闷症状。重启监测仪显示:血氧饱和度(SPO2)骤降至85%、血压升至169/95mmHg!有险情!她立即将这些异常危机信息报告医生。
右侧液气胸、双肺萎陷、左侧胸腔积液,提示病情进展为急性呼吸衰竭(ARDS)。胸外科立即启动多学科联动,麻醉科同步评估手术耐受度,ICU提前准备有创呼吸机及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紧急手术如箭在弦,一场“黄金4小时”救援迅速展开。
胸外科刘一胜主任团队借助胸部CT三维成像与3D打印技术,为患者定制肋骨骨折复位钢板,经1小时紧急术前准备,于19:00患者在全麻下行“肋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胸膜镜检查术”。术中突发血氧持续低于88%、心房扑动,麻醉科陶芸生主任精准调控镇痛方案,由刘一胜主任、鲍方副主任医师、杜星润医生组成的手术团队精密协作,仅用2.5小时完成胸廓稳定性重建。
彻夜守护:从手术室到ICU的无缝接力
术后,考虑持续性低血氧血症与血栓风险,医护团队连晚饭都没吃完又全程护送患者完成二次CT复查,直至凌晨2:00确认无肺栓塞迹象才撤离。5月21日9:00,患者顺利拔除气管插管,血氧饱和度回升至95%以上,闯过最危险的关卡。5月22日9:00,胡大爷转回普通病房时,已能自主咳嗽咳痰。目前患者恢复顺利。
“该患者的成功救治,离不开医院多学科、多团队的精心合作。”胸外科主任刘一胜表示,高龄创伤救治的突破点在于把握三个“早”——早识别、早干预、早康复,这正是我们建立创伤绿色通道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