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梆舞的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近日,安徽师范大学“梆声新韵传薪火”调研团队专程前往太湖县文化馆,对这项濒危传统技艺展开深度调研。
在太湖县文化馆的精心安排下,团队有幸同时拜访了花梆舞市级传承人胡芳与省级传承人何美华。在文化馆雅致的会议室里,师生们围绕花梆舞的生存现状、保护难点与创新方向,与两位传承人展开了深入座谈。
从深山驱兽到舞台艺术:一个月的灵感迸发
省级传承人何美华老师深情回顾了她与花梆舞结缘的契机。大约十年前,作为黄梅戏演员的她被抽调参与地方文化工作,深入花梆舞发源地——太湖县百里镇采风。当地山民为驱赶野兽而演化出的、充满力量与原始节奏的生活动作,瞬间点燃了她的艺术灵感。凭借深厚的舞蹈功底,何老师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将这些实用动作提炼、美化,成功创编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艺术表现力的舞台舞蹈,完成了花梆舞从生存技能到表演艺术的关键蜕变。
为了让学子们切身感受花梆舞的独特魅力,何美华老师现场示范并拆解了舞蹈的经典基本动作。她一边细致讲解动作要领与文化寓意,一边手把手纠正学生们的步法手势。在老师精准的示范和即时反馈中,学生们沉浸式体验了花梆舞刚柔并济的美感,领悟到简单动作背后深厚的文化积淀,触摸到了这项古老艺术在言传身教中传递的鲜活生命力。
何美华介绍,经过持续的艺术提炼与编排,花梆舞已从最初的八个核心动作,发展成如今更具观赏性和表现力的完整舞蹈体系,展现出传承者为适应时代所做的努力。然而,她也坦陈当前传承面临严峻挑战:一是公众认知度低,花梆舞的知名度与社会影响力亟待提升;二是系统影像资料严重匮乏,高质量的教学、表演记录缺失,不仅阻碍推广,更为未来的研究、复现与教学传承埋下隐患。
此次调研为青年学子打开了理解非遗保护紧迫性的窗口。何美华老师的艺术创新历程与直面困境的坦诚,深刻揭示了传统技艺在当代存续的密码:既需挖掘其文化根脉进行创造性转化,也亟需系统性记录与广泛传播的双重支撑。花梆舞的薪火相传,呼唤更多力量加入守护行列。(马文静 张隽涵/文 江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