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节明:英语教育改革的拓荒者

□ 李声波

在中国英语教育改革的历程中,江节明的名字熠熠生辉。这位从安徽省怀宁中学走出的教育学者,四十余载深耕于英语教学与研究领域,将学术思考与实践智慧融为一体,成为改革的中坚力量。他不仅是基础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者,更是高考英语命题改革的重要推动者。作为高考英语命题改革的“设计者”,教学方法的“革新者”,江节明在连接传统与现代教育方面发挥了“摆渡人”的作用。他始终坚守教育初心,以卓越的教育智慧和学术判断力,为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教育变革的先行者

江节明作为教育变革的先行者,始终秉持着科学、高效的教育理念,尤其在高三总复习教学中,他坚决反对传统的“题海战术”,认为这种机械重复的训练方式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还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为此,他最先创造性地提出了“高三总复习话题听说读写译综合复习法”,将英语学习的五大核心技能——听、说、读、写、译有机结合起来,围绕特定话题展开系统性复习。这种方法不仅帮助学生夯实语言基础,还能提升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具体实施中,江节明以话题为核心,特别重视“因材施教”和“学以致用”,设计了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的主题,如环境保护、科技发展、文化交流等。每个话题下,他通过听力材料引入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口语讨论,随后通过阅读相关文章深化理解,最后要求学生进行写作和翻译练习,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运用,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这种复习方式不仅避免了枯燥的重复训练,还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灵活运用英语,极大地提高了复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江节明的“话题听说读写译综合复习法”在全国多省市的教学实践中成效显著,许多学生反馈这种方法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英语能力的全面提升。河北邢台教师邢丹反馈:“运用江老师的话题整合教学法后,学生不再机械刷题,而是能主动分析语篇逻辑,班级英语平均分提升了 12 分。” 四川成都棠湖中学的实验数据显示,采用该复习法的班级,学生在新高考 “读后续写” 题型中的平均分高出对照班 9.6 分,印证了 “减负增效”的教学理念。江节明始终强调:“真正的复习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终身受用的语言学习能力。”他的创新理念和实践成果也得到了全国各地教师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成为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一大亮点。

教学方法的创新者

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交汇点上,江节明犹如手持火炬的破冰者,以九套原创教学法重构了英语教学的底层逻辑。他首创的《4R 课文教学法》(Read-Recite-Retell-Rewrite)打破了传统课文教学的线性桎梏,让学生在阅读中解码文本密码,在背诵中沉淀语言基因,在复述中激活思维路径,在改写中实现创造性输出,犹如在语言的四维空间里搭建起螺旋上升的学习阶梯。

针对碎片化知识痛点,他研发的《模块教学法》如同精密的知识织网机,将词汇、语法、听说、阅读、写作编织成可伸缩的知识网络:在高一高二阶段以“语法翻译法 + 综合教学法”为经纬,融合英汉互译、情景模拟、项目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法;高三复习阶段则启动《话题听说读写译教学法》,将 36 个高中话题重组为 10大主题,让学生在《三自学习法》(自主预习-自发研习-自觉练习)的驱动下,完成从知识接受到能力转化的“三级跳”。

最具革命性的当属他的《新 16 字外语教学法》—— 这套对张思中教学法的迭代升级之作,以“语法集中”打破时态语态的迷宫(一个学期完成语法体系建构),用“词汇循环”对抗遗忘的黑洞(基于艾宾浩斯曲线的智能复习系统),借“阅读外刊”架设文化理解的桥梁(每日精读《经济学人》等原版素材),最终抵达“学以致用”的教育彼岸(创设校园英语角、组织戏剧社等真实应用场景)。而他早在 1990 年代就提出的《高三英语作文三步法》(审题立意-框架构建-润色提升),更以“一例一练、一课一练、一题一练”的精准训练,让数万考生在高考写作中实现从“无话可说”到 “笔下生花”的蜕变,该成果至今仍是《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创刊以来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之一。

在江节明的课堂里,黑板化作可触控的智能模板,多媒体不再是教学的配角 ——《师生互动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让传统讲台变身沉浸式学习场域,教师轻点屏幕即可切换“听说 1:1”的即时测评、“读写 1:1”的同步训练,真正实现了“一屏统摄教与学,一法贯通知与行”的教育理想。这位深耕教坛四十载的 innovator,用九套方法论为中国英语教育绘制了一张创新图谱,正如他在书中所写:“真正的教学革命,始于对‘如何学’ 的重新定义。”

教材编写与学术研究的引领者

江节明不仅是教育一线的实践者,更是中小学英语教学用书改革与学术研究的先锋人物。他主编的《高考英语1+1》丛书有两个系列,共八册,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专著《新高考英语必备知识——语法词汇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还有听力、词汇等50余部教学辅导用书,凭借其权威性和实用性,累计发行量突破百万册,成为数代学子备战高考、提升英语能力的重要工具。他主编的外教口语教材《洋腔洋调说英语》从小学到高中共20册由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满足了新时代中小学对外教口语教材的需求。这些教材不仅紧密结合中国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融入了国际先进的语言教学理念,展现了江节明在教材编写领域的深厚造诣。此外,他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主导的多套外版教材改编工作,成功将国际教育资源本土化,为中国英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学术研究方面,江节明同样成果斐然,其主译的《成长中的艺术家》等学术著作,不仅推动了跨文化交流,也为外语教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他的学术论文广泛发表于国内外核心期刊,涵盖了语言教学法、教材编写理论与实践等多个领域,为中国基础英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引领。江节明以其卓越的教材编写成就和学术研究成果,成为中国基础外语教育领域当之无愧的引领者。

教师培训的践行者

二十载春秋流转,江节明的足迹遍及全国二十余省市,累计培训教师超 3 万人次。在天津、山西成立“名师工作室”,同时,积极参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为全国各地的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尤其是将 “让教师教得轻松,让学生学得高效” 的理念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作为北师大教育集团的特邀专家,他带着自创的 “高考英语总复习话题教学法”“4R 课文教学法” 走进各地讲台,为上万名教师推开教学创新之窗 —— 在山东,他以 “师生互动多媒体课堂” 破解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困局;在贵州,他结合民族地区学情改良语法教学,让抽象规则变得通俗易懂。正如他在《赤子》杂志中所写:“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找到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的黄金分割点。” 他的培训从不止步于理论灌输,而是通过课堂实录拆解、教学案例研讨、分组实操训练,让教师们在 “做中学”,将先进理念转化为可落地的教学策略。

2017 年,江节明主动加入山西教育扶贫行列,深入永和等国家级贫困县,直面基层教育的痛点:教师因资源匮乏陷入 “经验主义” 循环,学生因方法陈旧困在 “死记硬背” 的泥沼。他驻点支教,举办讲座向学生传授高效的外语学习方法,与英语教师座谈,指导他们将“词汇图式记忆法”与乡土场景结合。通过“城乡教师结对联盟”,他让北京、太原的优质资源跨越山海,滋养山区教育土壤。在永和县中学的教师座谈会上,他曾动情地说:“教育扶贫不是输血,而是要教会老师们造血的本领。”

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山区,江节明始终以 “摆渡人” 自喻 ——既为教师摆渡教学的困惑,也为学生摆渡成长的迷茫。他的培训讲义里,既有对高考命题趋势的精准研判,也有对乡村教师生存状态的深切共情;他的课堂上,既有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前沿理念,也有田间地头提炼出的土方法。如今,他的教学法已融入全国百所学校的课堂,他培训过的教师中,有 37 人在省级教学竞赛中获奖,而在山西支教的经历,更让他的教育理想有了沉甸甸的现实根基。正如他常说的:“当城里教师在讨论‘如何教得更好’时,山里的老师还在为‘如何让学生听懂’发愁 —— 这正是教育从业者必须跨越的鸿沟。”

英语学习的现实与历史反思

英语在中国的百年历程,是一部交织着封闭与觉醒、被动接受与主动变革的民族精神史。明清以降,封建统治者以 “天朝上国” 自居,对世界格局闭目塞听:乾隆帝将英国使团进献的舰炮模型束之高阁,道光帝在鸦片战争时竟不知 “英吉利” 地处何方。这种妄自尊大的心态,最终被列强的坚船利炮轰碎,也暴露出语言隔阂背后的文明鸿沟 —— 当西方传教士试图以世界地图叩开中国大门时,统治者的无知与拒斥,埋下了近代屈辱的伏笔。

近代以来,英语从 “夷语” 逐渐演变为 “强国工具”。洋务运动中,京师同文馆的建立标志着官方对英语教育的承认;改革开放后,英语被确立为高考主科,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然而,正如江节明所言,外语学习的价值不应局限于个人升学或就业,而需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他在《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评价研究》中指出,英语既是 “观察世界的窗口”,更是 “传播中国文化的媒介”。其导师周流溪教授以英译毛泽东诗词为例,展现了英语在跨文化对话中的创造性作用 —— 通过汉外合璧的译法,让中国韵文的格调与思想走向世界。

现实反思:当下英语教育面临三重矛盾。

其一,应试导向与应用能力的割裂。长期以来,“哑巴英语”“高分低能” 现象普遍,学生耗费大量时间刷题,却难以用英语进行基本交流。江节明在 2014 年提出的 “听说 50 分-阅读 50 分-写作 50 分” 高考改革方案,正是针对这一弊端,强调 “语言输出倒逼输入” 的教学逻辑。

其二,城乡教育资源的失衡。大城市学生通过课外培训接触地道英语,而农村地区仍依赖传统课堂,导致 “英语能力鸿沟” 加剧教育不公。江节明推动的 “4R 课文教学法”(Read, Recite, Rewrite, Retell)与 “三自学习法”,旨在通过标准化教学流程缩小差距,让语言学习回归 “理解-应用-创新” 的本质。

其三,工具理性与文化自觉的冲突。有人鼓吹 “全民英语”,有人呼吁 “取消英语主科”,实则陷入非此即彼的极端。江节明认为,英语教育需立足国情:既不能因噎废食削弱其地位,也不能盲目照搬西方模式。他的专著《高考英语必备知识——语法词汇篇》与外教口语教材《洋腔洋调说英语》,均体现了 “中西合璧” 的理念 —— 在夯实语言基础的同时,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培养 “既能讲好中国故事,又能听懂世界声音” 的复合型人才。

历史启示:从近代 “华人带路党” 的耻辱,到当代留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自豪,英语的角色变迁印证了一个真理:语言的力量不仅在于工具性,更在于主体性。正如江节明在全国教师培训中反复强调的:“外语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胸怀中华、放眼世界’的公民。” 唯有将英语学习与民族复兴使命结合,方能避免 “认贼作父” 的历史悲剧,真正实现 “以英语之器,铸文化之魂”。

语法翻译法的坚守与改革

江节明对语法翻译法的坚守,源于其个人成长经历与数十年教学实践的深刻体悟。他的英语启蒙始于 1978 下半年的高中外语班,俄语专业出身的黄松怀老师以语法翻译法为核心,通过 “单词讲解-句子分析-汉译英训练” 的模式,让 7 人小班在半年内掌握千余词汇并实现无错写作。这种 “以译促学” 的方式,不仅为江节明奠定了扎实的语法功底,更使其在大学阶段凭借语法分析能力轻松驾驭英汉双语语法课程,并通过翻译练习提升了写作的地道性。他任教重点中学时,继承并创新了这一方法,将 “词汇-语法-口语” 结合,通过汉译英作业和情景对话训练,使学生在 1980 年代高考中斩获满分,验证了语法翻译法在应试与应用中的双重价值。

然而,面对 1990 年代 “淡化语法” 的思潮,江节明并未盲从。他通过北师大读研期间的系统研究发现,西方学者如 Richards 明确肯定语法翻译法在培养交际能力中的作用,而欧洲多国教师的实践也证明该方法在读写教学中的有效性。他进一步指出,“交际法” 的误译导致其被窄化为 “排斥语法” 的具体方法,而实际上语言教学交际观从未否定语法的基础地位。《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将语法知识列为语言能力的核心要素,更印证了他的判断:语法翻译法不仅是知识传递的工具,更是连接语言形式与意义的桥梁。

在改革层面,江节明提出 “语法翻译法 +” 的整合模式:以语法翻译法为基石,结合听说法强化语音训练、任务型教学创设语境、合作学习促进输出,形成 “一核多元” 的教学策略。他的示范课通过 “课文翻译-情景模拟-小组任务” 的流程,既保留了语法分析的系统性,又弥补了传统方法在口语与交际上的短板。学习金字塔理论显示,“立刻运用” 的翻译练习留存率达 90%,远高于单纯听讲(5%),这为其改革提供了实证支持。针对 “阻碍交际能力” 的质疑,他援引多位学者观点:翻译本身就是跨语言交际的核心能力,而中国外语人才的培养史证明,语法训练是不可绕过的必经之路。

如今,江节明的 “坚守与改革” 已超越方法之争,升华为对中国外语教育国情的深刻回应:在大班额、资源不均的现实下,语法翻译法以其低门槛、易操作的特性,成为城乡教育公平的重要支撑。他断言:“只要语言差异存在,翻译就不会消失,语法翻译法便永远有其生命力。” 这种既立足传统又拥抱创新的智慧,为中国英语教学提供了一条稳中求进的可行路径。

高考英语命题改革的推动者

在高考英语命题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江节明是当之无愧的实践者与革新者。自1985 年起,他便以一线教学经验为基础,针对试卷结构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展开持续研究。早在1992年他撰写的论文《高考英语命题应不断完善——对今后MET命题的几点建议》被国家教委考试中心评为优秀论文,1996年高考英语命题的变革基本上采纳其建议。2014 年,他在《中国考试》发表论文,首次系统提出 “听说 50 分、阅读 50 分、写作 50 分”的三元结构构想,打破了传统 “知识本位” 的命题框架。这一方案以“语言运用”为核心,主张将听说测试(含模仿朗读、真实交际、故事复述)、阅读测试(含四选一、七选五、简答题)与写作测试(含汉译英、小作文、概要写作)并列为三大模块,彻底摒弃 “短文改错”“语法填空”“完形填空”等脱离实际交际的题型。

江节明的改革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2016 年,他向教育部考试中心提交《关于高考英语命题的若干思考与改革建议》,从短期调整与长远规划两个维度提出具体方案:

短期调整:优化试卷结构,将 “英语知识运用” 拆分为完形填空与语法填空,分别归入不同试卷模块,避免重复出现造成混乱;改进完形填空排版,将选项直接嵌入文中空格,减少考生视觉疲劳;将 “短文改错” 替换为 “汉译英”,强化语言输出能力。

长远规划:推动 “人机对话” 听说考试全国普及,提出 “听说读写译” 五项技能全面考查的顶层设计,建议 2021 年起增加汉译英题型,逐步剔除 “舶来品” 题型,使试卷结构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考试量表》接轨。

他的理念直接影响了高考英语改革的实践路径:2020 年新高考卷将完形填空分值从 30 分降至 15 分,而将阅读提高到50分;2021 年北京卷率先实施听说 50 分的 “人机对话” 模式,增加了阅读简答题与写作权重。江节明强调,高考命题的 “指挥棒” 作用应引导教学从 “应试刷题” 转向 “能力培养”—— 通过汉译英训练语法与词汇运用,通过真实交际场景提升口语能力,通过概要写作衔接学术素养。这些改革不仅提升了考试的公平性与科学性,更推动了中国基础英语教育向 “学以致用” 的本质回归。

从 1992 年呼吁题型创新,力主汉译英入卷,到 2021 年废除“读后续写”题型,江节明以三十载深耕,成为高考英语命题从 “知识考查” 走向 “能力导向” 的关键推动者。他的实践证明,唯有立足语言本质、贴近实际应用的改革,才能真正实现考试对教育的正向反拨作用。

外语教育 “一条龙” 改革的蓝图

在外语教学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江节明抓住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提出了“一条龙”外语教学改革机遇,于1998年7月上书国务院,主张从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入手,构建贯通小学至大学的科学体系:

小学阶段定名为《启蒙英语》,以游戏化、情景化教学激发兴趣,重点培养语感与跨文化意识,而非机械灌输知识;

初中阶段设置《交际英语》,通过项目式学习、戏剧表演等方式强化口语表达与实际交际能力,实现从 “哑巴英语” 到 “能用英语” 的跨越;

高中阶段定位为《基础英语》,要求掌握 5000 个单词,重点突破学术阅读与思辨写作,为高等教育奠基;

大学阶段则开设《专业英语》,结合计算机、医学、工程、艺术等学科需求,深化专业领域语言应用,避免重复基础教育内容。

这一方案呼应了他长期倡导的 “因材施教” 理念:小学重兴趣,初中重应用,高中重基础,大学重专业,既避免了资源浪费,又实现了英语学习与职业发展的无缝衔接。正如他在教材编写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一样,“一条龙” 改革的核心始终是:让英语成为中国学生走向世界的工具,而非束缚创造力的枷锁。

结语:英语教育改革的坐标

在中国英语教育改革的长河中,江节明无疑是一座重要的坐标。他从长江之滨的课堂走上首都讲坛,四十余年始终坚守在教学与改革第一线,以一系列原创教学法和命题理念,回应时代对教育的呼唤。他推动高考英语从“题海战术”走向“能力本位”,从“知识输入”转向“语言输出”,架构起“听说读写译”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他坚持语法翻译法的时代价值,又勇于融合创新,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语法翻译法+”教学模式;他以教材为舟,以培训为桨,将英语教学的种子播撒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在教育资源匮乏的乡村,点燃无数教师与学生的语言梦想。

早在1998年,江节明便上书国务院,首次提出贯通小学至大学的“一条龙”外语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并建议实施外语社会化考试机制——一年多考、街道或乡镇报考,杜绝学校统一组织,以防比成绩、比平均分、比优秀率,减轻学生压力,聚焦“听说读写译”五项能力的全面考查。他指出,当前一年两考的做法未达改革初衷,效果不佳,反而加剧内卷。由于该方案未获采纳,题海战术与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外语教学质量不仅未提升,反而在词汇、语法、写作和翻译能力等方面全面滑坡,难以与八九十年代学生相比。

正如他所说:“教育不是为了升学,而是为了终身发展的能力积累。”江节明用一生践行着这句话,他的名字,早已深深镌刻在中国英语教育改革者的丰碑上,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精神坐标。

安徽网安庆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高考,教学,英语,语法,江节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