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守望者——朱洪《龙山集》读后感

□李声波

当大龙山的晨雾漫过安庆师范大学的校园,朱洪先生于 2011 至 2015 年间构筑的《龙山集》(自选集四),恰如一枚嵌入时光的学术罗盘,既指向陈独秀研究的深水区,又映照着桐城派文化的粼粼波光。这部自选集以 22 篇学术论文与 18 则文化随笔为经纬,在历史考据与现实观照的交织中,展现出一位学者如何将个人述学轨迹熔铸为地域文化的精神图谱。

朱洪在《龙山集》中构建的学术世界,以皖江文化研究、桐城派研究、新文化运动研究以及陈独秀、赵朴初、黄镇、朱光潜研究为主干,不仅丰富了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认知,还在相关学术问题上提出了新观点,让读者得以从新的视角去认识我们已经熟知的历史名人。

在文章发表上同样成绩可观,40余篇文章在不同刊物上问世,其中不乏在核心期刊发表的高质量学术论述,不断为学界贡献新的思考和见解。如《方苞父亲方逸巢与曹寅交往考》一文,堪称考据典范。朱洪从《楝亭诗钞》入手,结合作者《方苞传》的研究,还原了康熙年间桐城方氏与江宁织造府的往来,为理解《红楼梦》以及桐城方氏提供了新线索。

在地域文化研究领域面对新媒体时代的碎片化阅读浪潮,《龙山集》坚守着 “史料为骨、思想为魂” 的述学传统。他在核心期刊发表的三万字的《“五四”' 毋庸“ 终结”》一文,回应了清华大学唐文明教授的观点,不仅援引《新青年》原始文献,更通过“五四”各种思想流派的分析,构建出“五四精神” 在历史演进中的动态图谱,从而坚守了“五四”的历史意义。

书中收录的 13 篇博文及11篇文摘,是一道夺目的风景线。画家笔下的“拜读《胡适努力人生》”、中学生写的“读后感” 、中学教师写的“买书记”、大学生写的《读 <朱光潜大传> 》等等,形成多元对话窗口。这种开放式的文本结构,与朱洪的这个时期的出版的八部著作呼应,打破了学术著作的封闭性。“附录”则收入了作者这5年中300余篇文章传播等学术信息,帮助读者管窥了朱洪文论的传播情况。

文集取名“龙山”,或有三义。作为地理坐标的大龙山,滋养着一座大学的学术生态;作为历史符号的大龙山,见证了余阙屯兵、方以智游山的无数往事;作为精神图腾的大龙山,象征了作者对学术的不懈追求。

在抖音短视频与微信公众号主导的传播环境中,《龙山集》的出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坚守。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在书中感谢了几十位出版社、报刊杂志的编辑,以及许多熟悉的、陌生的读者在网上发表的博文、书评,构建了一个愉快、开放的学术对话空间。

合上这本314个页码的新著,大龙山的轮廓在暮色中渐次清晰。朱洪在《龙山集》中完成的,不仅是他在2011年至2015年五年中的述学成果,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及人文情怀的再思考与传播。通过这本书,我们看到了一位学者如何将个人的学术生命融入到地域文化的传承及历史的叙事之中。在这个意义上,《龙山集》不仅是一个作家、学人的自选集,更是一座新矗立在皖江大地上的文化界碑,标记着一代学人在历史长河中拾穗守望的精神高度。

安徽网安庆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文化,学术,大龙山,朱洪,自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