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中国《语文学习》上介绍我学生时代写作——记我的恩师刘鉴新

□蔡红雄

他在中国语文教学最权威的《语文学习》杂志上、安庆一中出版的《新星从这里升起》一书中,还有他个人出版的教学论文集中,发表专门研学文章,介绍我学生时代的写作经历。

他就是我的恩师,安庆一中教研室主任、语文教研组组长刘鉴新。

我这一辈子写别人,这是一篇别人写我的文章一一我珍藏、封尘了38年,以往从未向单位同事和身边熟人提及。恩师的这篇文章在历经“三十八年,弹指一挥间”的今天读起来倍加亲切。每年的高考季,尤其是谈及作文时,我心中总是想起当年恩师对我的关心指导和悉心栽培。

恩师教我语文课整整一年,他的板书就是流畅的行书书法。每当他在黑板上书写教案时,我都目不转睛地随着恩师手指间的粉笔头移动而“同频共振”,心中似是五线谱在上下起伏弹奏。特别是恩师用沉稳和畅的男中音念起《岳阳楼记》《狱中杂记》《游褒禅山记》等古文中的经典诗句时,恩师的每一句我都印刻在脑海中,生怕忘记。

“只要你写,我都非常乐意改!”这是1986年秋天恩师上课前在教室走廊上,挟着一摞作文簿边走边笑着对我讲的一句话。当年的我常给各级报刊电台投稿,在恩师布置的作文以外,我比其他人写的多。他不厌其烦认真批改,有时将记叙文中一个段落可以改到“面目全非”。

而说理的议论文写作,是恩师与我共同思想的交流电与交换机。恩师谈得多的是写作方法,如围绕观点是纵深推进论证,还是连横并列论证,特别是引申论证(驳论)方法,他笑着用双手比划解释“就是姑且对方是对的,通过层层引据说理与逻辑推理,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让对方哑口无言!”我的许多议论文章经恩师这般指点,刊登在《杂文报》《语文报》《青年报》及《新民晚报》夜光杯“灯花”、《新安晚报》头版“夜侃”等专栏上。

一年时光匆匆,恩师临别时谆谆告诫我:“人不能一日饱食三餐,要努力学习,要有正确的思想和观点,做一个有思想有灵魂有境界有情怀的人”。恩师的告诫成为我从警后的追求。

从警后恩师一直关注着我,人民路上,龙门巷口,图书馆门前,只要在路上碰到,他都会说我报上登的哪一篇稿件或大特写他都看到了。其实他可以不说,每次望见他转身而去的身影一一我心里清楚他这是对我的鞭策鼓励!

2016年夏天一个上午,我办公室电话铃声响起,保安说一中有两个老师找我。我立马挂机下楼小步快跑穿过大楼前的荷塘曲栏奔向传达室,我心里知道这一定是恩师老夫妻俩。

“红雄啊,我们来看看你!”恩师如长辈一般亲切!我接恩师到办公室喝茶并自责道,应该是我看您们,怎么让您们大老远过来!恩师看到我在《安庆日报》发的几篇头版头条通讯和在《人民日报》上发的两篇工作新闻,甚是点赞说“这不容易”!恩师还问及我的成长进步,当我向恩师汇报下个月从宣传科到警校任职,恩师欣慰地点点头,还说公安机关人多职数少。

恩师和老伴(高琦小学特级教师、市人大代表)坐在沙发上开心地边聊天,边呷了一口茶,窗外阳光照在他的脸上,更显气色红润饱满。愉悦的时光,总是太匆匆;中午时分,我才依依不舍送别恩师。

恩师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省特级教师,教学一辈子,桃李满天下,从政从商,或从教从医,在全省乃至全国佼佼者甚众!

“通过读书,他接受了崇高、深刻的思想。他灵魂中,始终奔涌着一腔青春的激流。”这是恩师在他的文章中介绍我的一段文字!我常静坐在想,今生能够成为恩师一学生,得到了恩师的这般的关心与关怀,在他的书中将我与全省高考状元物理奥数冠军放在一起介绍,我何其有幸!又何以为报?

我唯有牢记恩师教诲,终生学习,做到一以贯之,毫不松懈,并以斗争精神做到终生远离违规饮酒等丑陋恶习,做一名做人做事做文都合格的公安民警!


作者蔡红雄,系安庆市公安局政治部高级警长,安庆市公安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为中国法学会会员。

安徽网安庆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语文,思想,写作,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