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铭
置身于黄山脚下,罝身于低调内敛的村落,我的心很静,能听见微风经过的声音。
白墙黛瓦,马头墙,典型的徽派建筑,氤氲出浓浓的历史文化气息。山峦铺上了厚厚的青绿,高低错落。溪水不再瘦瘠,从容流淌。老槐树像从历史中走来的老人,髯须飘逸,笑看一切。
红色的光芒向我们涌来。鲜艳的红,风中闪耀,填满人们的眼帘。路边,屋前,田野,一面面中国工农红军军旗昂扬挺立,唱响时代之歌。这红,映着天,映着水,映着前来的游人们。
这是黟县西北部的一个村庄,叫柯村。黟县乃千年之县,是徽文化发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山水钟灵毓秀之气,纳程朱儒道理学之风。高墙,深院,小窗,朴拙典雅,它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传承。
宁静的村落,默默卧于山下,一卧就是数百年。行走于这块土地,能踏出历史的声音,久远的故事在山间回荡。
时光追溯到1934年。
柯村大旱,农民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煎熬,中共太平中心县委审时度势,一场秋后运动正在悄然酝酿。8月21日深夜,硝烟前的寂静,人们屏住呼吸,在屋里来回踱步,铁家伙在手中握紧,放下,又拿起。约定的时刻一到,共产党员一百多人、农民三千余人蜂涌而出,手持长矛、大刀、土枪,杀声震天。
柯村,有“皖南瑞金”之誉。柯村的星火在燃烧,在漫延,革命的信念在深化,在沸腾。方志敏在此播下了革命的种子,“紧握欃枪,任他风暴。”他的豪迈气概震碎了柯村上空的乌云。
一座刻有数百年印痕的老屋,静静伫立河边,日复一日地目视着阡陌田野。它是柯氏宗祠,也是当年皖南苏维埃政府所在地。
门前的广场上,一个低沉且带沙哑的声音响起,这不是广播,不是录音,而是退休教师柯绍林的现场解说。他的言语富有磁性,抑扬顿挫,听者如入那激荡的年代。他的眼圈红红的,这是浓浓的红色记忆,这是隐隐的红色感伤。作为柯氏后人,他的身体早已注入了红色的血脉。
伴着柯老师的声音,我们走进祠堂。祠堂结构严谨,端庄古朴,内辟三个展厅,分别陈列历史图片、雕塑和刀、枪、矛、印章、红旗、书信文件等。这些物品沉默不语,无声传递着历史信息。苍茫大地上的疮痍,在岁月中生成,也在岁月中抹平。
对面几百米处是方志敏曾经的办公旧址。低矮的平房,窄窄的木门,没有过多的装饰。墙上“当红军最光荣”六个粗壮的大字赫然在目,我无需探寻字迹的书写经过和时间,倒更希望是后来人的描摹,这不正是革命精神的最好赓续吗?
一对红领巾缓缓飘了过来,伴着单薄的身体和轻快的脚步。那红,透着清纯,透着鲜亮。
石云桥跨河而立,独具风神。走上去,一览柯村全貌,领略五彩韵味。石云河,柯村人的母亲河,流水时急时缓,穿梭于白昼与黑夜,从不停歇。侧耳聆听,这里和着先人的呐喊与歌唱。
炊烟伸出头,裹着米香、木香,悠悠打起了太极,淡淡的,轻轻的,爬向山峰。蛙鸣声从田间弹了出来,为暮色降临率先敲开前奏。四百年的金桂树下,嚼一番去年的余蕴,执一杯酿制的老酒,好不快慰。柯村八大碗美食之一辣椒煎饼,鲜辣香脆,手工摊制,配料简单的它曾是当年红军的食品,它还有个响当当的名字:“黟柯红心”。一盘红红的菜肴,照亮了整个桌面。
寂寥的街道上,路灯似有睡意,繁星般的红色光亮依然精神,清晰可辨。村落静静依偎在晕染的山水间。
宿于河溪之畔,枕水听涛,似眠非眠。晨曦来得好快,柯村又在拥抱新的一天。
“红色+”,柯村的发展道路。在这“+”号的背后,除了柯村人的探索理念之外,还有更为艰辛的付出,农文旅、康养、乡创等举措应运而生,如火如荼,红色沃土上气象万千。
柯村有很多传奇和故事,需要进一步挖掘和传颂。那些长眠于此的战士们没有遗憾,化作山,化为水,静听和谐的笑声,凝视广袤的天地。
茅山岭屹立于柯村东侧,其间有一条古道,曾是当地人走出大山、探寻世界的必经之路,也是当年红军进出柯村的主要通道。眺望远处,红色的印记已漫过山岭。
柯村的底色是红色,有具象的红,也有抽象的红,更有内心深处的红。柯村的那一抹红,叫柯红,照在我的身上,照在我回程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