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鹏飞
《小城阙》是安庆著名女作家胡静老师的散文集,分为“古城静走”“烟火人间”‘光阴厚朴”云烟过客””风味无边”和”皖地散曲”等六辑。这本散文集既有个体记忆,又有宏大叙事;既是历数古往今来安庆名胜的文史小品,又是一幅古城安庆的市井风俗画。胡静老师以饱含对家园的至诚爱恋,追寻城市灵魂,在文字的世界里构筑了精神故土,谱写了一曲献给家乡的恋歌。
印象中,胡静老师是一位温婉秀美而且知性优雅的女士。她端庄聪慧,情商很高。为人热忱,乐于助人。她身上所具有的独特人格魅力总能深深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与其相交,常有如沐春风之感。胡静老师天性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她倾情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如担任采风活动中的导游和晚会主持等,既热情操持,又心细如发,周密严谨地考虑活动的各项流程,力求圆满,赢得了大家交口一致的称赞。所谓文如其人,文心即人心,胡静老师的散文同样是其待人接物和人格魅力的充分展现。
胡静老师的散文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身为土生土长的安庆人,胡静老师对家乡的感情可谓是情深意浓。正是这份至诚爱恋,才能在缀笔成文时做足功课,深挖出故土山川风物中的人文内涵,凸显历史的纵深,让读者也能于其中感受那历史血脉的重新搏动,聆听到砖墙瓦缝间历史的叹息和回响。这在散文集的开篇《一城风华》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胡静老师对家乡的历史人文如数家珍,并倾注于饱含体温的情感。写谯楼门额上的"白日青天",满含激情地歌颂了勤政爱民廉洁奉公、造福一方百姓的历史人物。弘扬了儒家忠君恋阙心怀社稷的士大夫精神。
胡静老师的散文还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鲜活的市井风俗图画,蕴含浓郁的市井风情和烟火日常,渲染一种有温度的市井生活,展现安庆人从容自信的市民心态和主人翁意识,并以女性特有的纤敏神经捕捉安庆古城呼吸的韵律。从胡静老师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真正的城市记忆并不抽象,它就弥漫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息里。她从平凡百姓的视角出发,深切关注他们的生活遭际与命运,是如此的平易谦和,体现了对有情众生的一种悲悯和人文关怀。胡静老师还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展现其人性的光辉。如《阮宜城》中虽然拍摄角度总是不佳,却不改初衷,钟情于摄影的业余爱好者阮宜城;《擦鞋大爷》中的擦鞋大爷摆摊子也并不完全是为了挣钱,而是找点事做,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充实,他性格爽朗,心态乐观,他的快乐是那样的简单而纯粹。胡静老师在文章中对这样的寻常百姓不吝赞美,同时欣赏他们的生活态度,也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索和启迪。
胡静老师的散文体现出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对诸如建筑、绘画、音乐、戏曲等多学科知识的谙熟,这于她的写作是大有俾益的。能够做到这一点,完全得益于胡静老师丰厚的学养和广阔的知识面,得益于她的博览群书和广泛涉猎,再加上其特有的艺术秉赋,厚积而薄发。
胡静老师在文章中得心应手地描摹谯楼、世太史地、敬敷书院、龙潭古寨等各类古建筑的风格特点,这充分体现出她对建筑文化知识的熟悉。对绘画艺术的借鉴,也使得她的文章如同一幅幅泼墨山水画卷,具有独特的情境和氛围,有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美。《深山如故》里的蔡家畈古村落:"门墙、屋宇、树木影影绰绰,像黄宾虹的积墨。"远处的山晕化在阴冷烟波里,清寒旷远,如倪瓒的画。"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胡静老师高超的绘画鉴赏能力和主体审美素养。
在《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一文中,胡静老师形容四季的交替上场如同戏曲艺术中的生旦净末丑,既形象生动又别开生面。《闹花灯》里女演员的对白:"你这个老几老是拿两只眼睛看着我做么事喳?"这样的人物对白唯妙唯肖,风趣幽默又使得场面气氛活跃,有声有色,让人忍俊不禁,同时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和生活气息,非常的亲切自然。这些都说明了胡静老师对音乐、戏剧艺术知识的熟稔和灵活借鉴。欣赏这样的文章,如同聆听到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激昂乐章,别具一种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在胡静老师的散文中,文学与绘画音乐等艺术的边界完全在通感联觉中被消融,从而诞生出全新的审美空间。从这里我们不仅见证了胡静老师的博学,更感受到她艺术通感的天赋异秉。
值得一提的是胡静老师对服饰和烹饪艺术的研究。如《衣品人生》中对旗袍的描摹,《微步动摇瑛》中对步摇的描述,写得是那样的唯美,让人目眩神迷,充分体现出胡静老师超凡脱俗的鉴赏品味,且多有独到的见解,如对西装的泛滥,对长衫民国风的赞许。也展示了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胡静老师精通烹饪,对各种美食的烹饪过程非常熟知,对其中的的味道也有着极为细腻的感受。那些美食在作者笔下也有了灵魂和生命,不再是单纯的美食,而成为了承载小城记忆与情感的载体。在《鸡汤泡炒米》中,鸡汤泡炒米的味道被描述得那样活色生鲜,让读者也不禁垂涎欲滴。而在《江毛水饺》中则满含温情,叙述多年后的傍晚送父亲上山后在路小摊上吃江毛水饺,勾起自己生病时父亲带自己吃水饺的回忆,在记叙描写中抒发情感,寄托了对父亲的深切怀念,既含蓄又情真意切,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读来让人不由得唏嘘不已,甚至潸然泪下。
胡静老师散文的语言有着极为鲜明的艺术特色。她的散文语言非常优美,笔墨丰润,清新典雅,细腻质朴,极富韵致,可谓是摇曳生姿,同时于其中显现深邃的哲思。她的语言也是其丰厚涵养与渊博学识的体现,古典诗词可谓是信手拈来,为文章增辉生色。胡静老师精心锤炼语言,对语言的精确度和艺术表现力有着游刃有余的把控力和极高的审美追求。同时运用贴切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被描摹的事物更加的生动逼真,栩栩如生。读着这样优美的语言,我们也不由得深深叹服于她敏锐细腻的艺术观察力和感受力。
胡静老师能够静下心来,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灵气,用心观察和感受生活,并以简练传神的语言描摹物象,赋予它们以生命,写出了万事万物的灵性。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云:"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客观物象也是创作主体审美艺术素养的外化和体现。在《流水的深处》里,胡静老师以传神的语言描摹古寨景致,如青石板上的蟾蜍见人来也不慌张,轻轻瞪起后退,往旁挪个地儿,继续咕呱叫,充分展现了蟾蜍的怡然自得,同时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氛围。“早晨的阳光斜切进堂屋,一只母鸡和一群雏鸡在透过大竹筛斑斑点点的阳光里,头转来转去,眯着眼”,这样的场景特别让人感到温暖。再如《深山如故》,在胡静老师的笔下,冬日的蔡家畈古村静谧祥和,一切都浸润了历史人文的沧桑。我们从胡静老师清新隽永的文字中感受到古建筑的文化意趣,感受这里的慢时光,人和万物生灵的和谐共生,并能领会到了穿越久远岁月才能感悟到的深邃哲思。
同时,胡静老师的语言还有着多重风格,她不仅能写婉约细腻的美文,也能驾御壮怀激烈的雄文。胡静老师的文学创作充分说明女性散文不仅可以如针脚般绵密,亦可有泼墨般的豪情。其收放自如的叙事张力,完全是源于其作为女性对生活质地的特殊敏感。在《英王府悲歌》里,胡静老师讴歌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重要将领陈玉成的历史功绩,充分肯定他们的这种敢于改造社会制度的献身精神,并对陈玉成的悲剧命运寄予深切的惋惜,也指出了农民起义的历史局限。胡静老师在这里并没有陷入非黑即白的历史评判,而是不落窠臼,从人性的角度去一入木三分地剖析。为了写好这篇文章,胡静老师连饮三杯白酒,让自己沉浸在厚重的历史氛围中,挥洒豪情,行文大气磅礴,以气势恢宏的笔触勾勒历史中的际会风云,颇有大江东去之感,尽显豪放刚劲之风。可见胡静老师对于创作的严谨态度,同时让我们从中也领略到别样的艺术风貌。
合上《小城阙》,闭上眼睛静静地回想,呈现在记忆里的,不仅仅是一幅幅古城安庆的人文风情画卷,更是一个作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线索。那是一种对生活的热忱,一种对文字的敬畏,还有一种对历史文化的虔诚。胡静老师用文字建构了一个有温度、有味道、有声音的城市,为我们提供了可供栖息的精神家园。
我想,这也许就是《小城阙》在中国当代散文园地中特有的艺术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