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新渡去

□ 汪向军

市作协组织作家采风活动,去一个地方,一个听见名字就想去的地方——新渡。新渡,旧称新安渡,由古津新安渡演变发展而来。

端午小长假连续下了两天的雨,最后一天我们去新渡的早上,雨总算停下来。市文联及市作协领导带我们乘上中巴车向新渡进发。路不远,从市区到西环线,再沿着老国道行驶,很快我们就抵达坐落在老梅村华东塑料城内的新渡商会,因为新渡镇的领导将在那里举行一个欢迎仪式。虽然第一次来新渡商会,但与会长吴厚忠、秘书长王柏林熟悉比较早,原因是新渡商会多次到龙眠街道双溪村进行“万企兴万村”帮扶,助推双溪村的产业振兴,我写过几篇新闻报道,为此,知道了新渡商会是一个有爱心,有担当,讲诚信,讲奉献的商会。简短的欢迎仪式后,我们一行30余人来到会长单位安徽格努博尔塑业有限公司,这是一家民营企业,公司始建于1992年。在桐城经开区双新产业园的安徽格努博尔塑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30余台自动化吹膜机高速运转,整个流水线只有10余名工人,他们一边检查产品生产情况,一边将成卷的产品打包。公司负责人吴厚忠指着车间里的机器自豪地说:“在全国各地超市里,大约40%的包装袋都是我们这里生产的。公司的发展目标是:抢抓机遇,奋力开拓,力争将企业打造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塑包行业的龙头!”固定资产总额8900万元,年生产各类塑料包装30000余吨,年产值3亿元左右,年上缴税收近500万元,这些数据让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安徽格努博尔塑业有限公司将来会成为塑包行业的龙头。

从安徽格努博尔塑业有限公司出来,接下来我们要去的地方是云水村。云水,即云与水,多指游方僧道,也是河流名。在新渡,云水是一个村落的名字,历史上属于徐河乡管辖,熟悉它,是通过抖音上一个叫“大个子的书记”。当我第一次听到云水这个名字的时候,就觉得它特别有诗意,云落在水里,水托浮着云,那是怎样超出世俗的美?云水村地处大沙河南岸,由原云水、聂祠、张圩三村合并而成,属平原地带。终于在村部见到抖音上素未谋面的“大个子书记”,原来他叫江涛。从江书记的介绍中得知,云水村由一个以前的经济发展的落后村逐步发展到年集体经济破百万先进村,并作为先进村在2023年桐城市三级干部大会上作交流发言。刚才的欢迎仪式上,新渡镇镇长汪瑞在讲话中就说过,2024年,全镇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14个、100万元以上的村3个。其中云水村实施“农田大管家”,村干部当起新农人,承包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田地2800余亩,年增收50万元,该村集体经济发展案例《“赢”利更“赢”民心》成功入选2024年安徽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河畔明珠,生态云水。回去的车上,目光掠过漠漠水田,这是一片富锌的土地,这里有“桐云乡”富锌农产品品牌。乡村振兴的路上,需要“大个子书记”这样的乡村“新农人”,抖得起来,干得起来。在云水村,还有一个老庵子叫云水庵。

我们采风的第三站是老梅村,来老梅村主要是看看传统村落及那条老街。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至元代,老梅树街隶属西乡。明洪武六年(1373年),西乡易名为日就乡,老梅树街隶属日就乡。当时,老梅树街上街头黄龙闸处有一古老的腊梅树,相传有几人合抱之围,树下是过往商旅行人喝茶休憩的好地方。“酸脚岭”慢慢形成了小街,因有腊梅树,故称“老梅树街”。又因本地有传统农历三、六、九集市,是当地有名的生猪交易的集市,故又被世人成为“老母猪街”。老梅树街长约1000米,街道由麻条石铺就,当年有各类商铺、作坊20余家。后因水灾,老街两头被洪水冲垮,腊梅树也因此消失。现在的老梅树街保留有鼎盛时期的中段,长200余米,宽3米左右。他们说,老梅树街上的茶干挺有名的,于是就买了一点。老梅是一张历史名片,叱咤风云数百年。历史悠久,西乡重镇;儒商聚集,群英荟萃。今天还是第一次知道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居然与老梅树街曾结下一段情缘。在老梅,严凤英拜了当地名角章守宽为师,学会了十几个剧目。老梅树街,真的很老了。但正是这种老,沉淀为厚重,积攒成内涵,修炼成气质,成就了不老的价值。现今,这条老街上,还住着不少居民,也还有经营日杂用品的小店,他们在陪伴着老街,守护着老街。临行,老梅村领导送我们一本《走进老梅》,这本书详细记录了老梅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还有与老梅有关联的人以及从老梅走出去的人。

最后,我们依次来到商会常务副会长单位桐城市洪运色母工贸有限公司以及副会长单位省级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基地”苗山湖生态园参观。中午,吃过饭后,踏着乡村振兴的鼓点,我们又来到九重村。九重我来过一次,由于时间久远,现在已记不清它的模样了。“九重”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它的原始含义并不是指具体的数字九,而是作为一种象征,代表了天的极高处或者帝王居住的地方。而在新渡,九重是一个村的名字,位于新渡镇西部,属丘陵地带,东与香山村相连,南接杨树店村,西与姚坂村毗邻,北接青草镇永庆村,辖区内31个村民组。在九重村,我们参观了境内安徽富美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及洪氏宗祠。近两年,九重村以村庄整治为契机,联系村内余氏薄壳山核桃专业合作社,采取村企共建模式,发动村民利用村内“四旁”资源发展薄壳山核桃产业,实现了“群众不出钱、企业不贴本、村级有收入、增长可持续”的目标。九重不单单是一个村子的名字,背后肯定还有许多故事,譬如“五只小余”的品牌故事、清白庵的传说故事,如果有机会再来探访。

“脚沾泥土,笔带露珠”。新时代的新渡,强经济重生态顺民意,“四千四万”精神在11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来新渡,不仅仅要发现它的美,还要解码新渡。

安徽网安庆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新渡,云水,梅树,老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