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韵绘山河,文心寄乡情 ——记画家王四清

□李声波

在安徽安庆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孕育出了无数才情卓越的艺术家,而王四清,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星辰。生于 1965 年的他,身上汇聚了多重身份,是中国画画家、中国瓷画工艺美术家、民间文艺家,亦是一位作家,宛如一位艺术的行者,在不同的领域留下了深深的足迹,用自己的才情与热爱,书写着属于他的艺术篇章。

王四清的艺术之路,始于1983年中学毕业后对中国画的自学探索。那是一段充满热忱与执着的时光,仅凭心中对绘画的热爱,他便踏上了这条自学之路,在宣纸与笔墨间摸索着艺术的奥秘。次年春,他毅然奔赴江西景德镇市,去深入学习瓷画工艺,像是一位虔诚的求道者,渴望在更广阔的艺术天地里汲取养分。从那时起,他的艺术生涯便如同画卷一般,徐徐展开,越来越丰富多彩。

一路走来,他创作的国画与瓷画作品竟达千余幅之多,这每一幅作品,都是他艺术心血的凝结,是他对生活、对自然、对家乡情感的寄托。不仅如此,他还为诸多机关、厂矿精心创作了二十余幅大型瓷壁画,那些壁画,想必在岁月里熠熠生辉,成为了装点人们生活空间的艺术瑰宝,让更多的人能够近距离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而近年来,他更是将主要精力倾注于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之中,仿佛在山水之间,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宿,用画笔去诉说着山水的故事,传递着山水的神韵。

王四清的山水画,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让人观之便沉醉其中,难以自拔。他极为注重笔墨淡彩的渲染,那一笔一墨,如同轻舞的精灵,在宣纸上跳跃、交融,晕染出一片如梦如幻的世界。淡彩的运用更是恰到好处,宛如给这山水披上了一层薄纱,朦胧而又诗意,增添了几分空灵与悠远的韵味。他善于将云、雾、雨、雪这些自然气象同千山万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你看那云雾缭绕的山间,仿佛有仙人即将踏云而来;那细雨纷飞的山林,恰似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透着湿漉漉的清新;那白雪皑皑的山峰,又尽显冷峻与高洁,让人不禁心生敬畏。他运笔潇洒自如,每一笔都饱含着情感,或豪放,或婉约,情韵有致,在山水之间营造出独特的意境美和空灵美。他从传统绘画艺术中汲取精华,扎根于深厚的传统土壤,却又不拘泥于传统的束缚,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画出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像是一位技艺高超的舞者,在传统与创新的舞台上,跳出了独属于自己的优美舞步。他努力去揭示祖国山河内在的美蕴和深远意境,让观者透过他的画作,仿佛能触摸到山河的脉搏,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领略到那深藏在山水之间的无尽韵味。

谈及他的代表作品,那更是如数家珍,每一幅都有着独特的魅力与故事。在瓷画领域,《迎江雪月图》宛如一首静谧的诗篇,将迎江寺在雪夜中的清冷与月色下的静谧展现得淋漓尽致,那雪似是真的落在了瓷面上,那月仿佛正散发着柔和的光辉,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宁静的江畔之夜,听着江水的流淌,感受着岁月的静好;《黄山》瓷画则把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等景观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让人惊叹于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感叹于王四清精湛的瓷画技艺,仿佛能顺着那瓷画中的山路,一步步登上黄山之巅,去拥抱那壮丽的美景;《古安庆八景》更是承载着家乡的历史与文化,用瓷画的形式将曾经的安庆风光一一记录,让后人能够透过这些作品,去探寻家乡往昔的模样,感受那份浓浓的乡愁;《龙山春晓图》里,龙山在春日的晨曦中苏醒,万物复苏,生机勃勃,那一抹抹嫩绿,那一缕缕晨光,都充满了希望与活力,让人看了心生欢喜,对春天的美好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而在国画作品中,《井岗山》气势磅礴,山峦起伏间仿佛能看到当年革命先辈们战斗的身影,那红色的土地,不仅仅是自然的色彩,更像是革命精神的象征,在岁月里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望华寺晨钟》透着一种古朴与宁静,晨钟敲响,余音袅袅,寺庙在山间若隐若现,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仿佛能洗净尘世的喧嚣与浮躁;《银镶玉屏》则像是一个梦幻的仙境,那银色的山岩与如玉般的屏障相互映衬,美得让人窒息,展现出大自然神奇的创造力;《黄山雪后更妖饶》把黄山雪后的绝美风姿刻画得入木三分,银装素裹的黄山宛如一位冰清玉洁的仙子,在阳光下闪耀着迷人的光彩,多了几分平日里难得一见的妖娆与妩媚;《祖国》系列作品,像是一首对祖国山河的深情赞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地域展现祖国的大好河山,每一幅都饱含着王四清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四季九华》则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九华山在四季流转中的不同风貌,春的繁花似锦,夏的郁郁葱葱,秋的层林尽染,冬的银装素裹,让人感受到大自然四季更替的奇妙与美丽;《龙津关》带着一种历史的沧桑感,那古老的关隘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见证着岁月的变迁,让人不禁陷入对历史的沉思之中。

王四清的艺术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熠熠生辉。他的美术作品频繁发表于《人民日报》《中国书画报》《美术报》等诸多权威报刊之上,像是一朵朵盛开的艺术之花,绽放在各大媒体平台,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他的佳作。同时,他的作品还入选了《世界美术集》《当代美术三十年》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艺术典籍,这无疑是对他艺术水平的高度认可,也让他的作品在更广阔的艺术世界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文学创作方面,他的文字作品也不甘示弱,相继发表于《光明日报》《当代中青年散文 (杂文) 集萃丛书》等,用文字展现出他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考以及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他的个人简历及评论更是入编了《世界美术家传》《世界艺术家名人录》等二十余部大型典籍,这就如同给他的艺术生涯镶嵌上了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见证着他一路走来的辉煌成就。

2010年,无疑是他艺术生涯中的一个高光时刻。他的作品 “黄山云涌” 在韩国世界大百济典・第三回韩中日国际美术交流展中脱颖而出,荣获金奖,那一刻,他不仅为自己赢得了荣誉,更是让中国的山水画艺术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而 “龙山凤水” 这幅作品更是被韩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这意味着他的作品得到了国际艺术界的高度赞赏与珍视,成为了文化交流的使者,将家乡安庆的山水之美、文化之韵传递到了更远的地方。

此外,他还出版了《王四清画集》《王四清散文集》《四清园》杂志等十余种作品集,这些作品集就像是一扇扇艺术的窗口,让人们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他的艺术世界,领略他在绘画与文学创作上的多元魅力。并且,他多次在安徽画廊、安徽省古文化博物馆等地举办画展,每一次画展都是一场艺术的盛宴,吸引着众多的艺术爱好者、专家学者前来欣赏品鉴,让他的艺术作品能够与更多的人产生心灵的共鸣。

然而,王四清最为令人钦佩与感动的,是他对家乡的那份深深的眷恋与热爱,以及致力于对家乡名胜的创作和宣传。家乡的黄山、九华山、天柱山、龙山凤水等名胜,在他的笔下,不再仅仅是自然的景观,更是承载着文化、历史与情感的艺术符号。他用画笔描绘着黄山的奇绝、九华山的神圣、天柱山的雄伟、龙山凤水的灵秀,让更多的人知晓家乡的美,感受家乡的魅力。他像是一位热情的导游,通过自己的作品,带领着人们走进家乡的山水之间,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山水背后的故事,去领略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他的画作中,黄山的每一座山峰、每一棵松树,都仿佛有着自己的生命与故事,他把黄山那雄浑壮阔又不失细腻婉约的美,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让那些未曾去过黄山的人,心生向往,让去过黄山的人,又能从他的画中回忆起那难忘的美景,重新品味黄山之美;九华山在他的笔下,透着一种神圣庄严的气息,那寺庙的钟声、那缭绕的香烟,仿佛能透过画面传递出来,让人感受到宁静与祥和;天柱山的雄伟险峻,在他的画里体现得淋漓尽致,那高耸入云的山峰,那陡峭的崖壁,彰显着大自然的磅礴力量,同时也让天柱山的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一同走向更多人的视野;龙山凤水则是他笔下充满诗意与生活气息的所在,那山水间的田园风光,那流淌的溪流、嬉戏的鱼儿,还有岸边劳作的人们,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乡村画卷,让人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眷恋与热爱。

王四清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他用一生的时间,在艺术的道路上执着前行,用画笔和文字,绘就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人生画卷,传递着对家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传承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他的艺术作品,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的文化天空,也激励着更多的人去热爱艺术,去探寻生活中的美好,去守护我们身边的那一方山水,那一份浓浓的乡情。

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他依然会怀揣着这份对艺术的热忱,对家乡的深情,继续在艺术的世界里耕耘,创作出更多令人赞叹的作品,让更多的人能够走进他的艺术天地,感受那墨韵与文心交织而成的独特魅力。

安徽网安庆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黄山,艺术,家乡,瓷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