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现代黄梅戏《延年和乔年》在安庆结束首演。该剧以深沉炽热的情感,讲述了陈延年、陈乔年与父亲陈独秀之间那段交织着亲情、信仰与革命理想的感人故事,并以诗化浪漫的独特戏剧样态,为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诗化的革命叙事
该剧以黄梅戏的抒情特质为基石,巧妙地将革命历程中的艰难险阻与革命精神,转化为充满诗意的艺术表达。剧中的唱词,宛如一首首灵动的诗篇,既保留了戏曲的韵律之美,又蕴含着革命的激情与力量。
序幕中“青春是混沌初开,青春是绽放花苞”的咏叹,以生动的比喻,为全剧奠定了浪漫主义的基调,展现出青春的活力与希望。在描绘革命的残酷与磨炼时,唱词并未直接渲染血腥与暴力,而是通过“血雨腥风豺狼嚎,满腔热血化碧涛”的表达,以诗意的语言提纯革命精神,让观众在感受革命艰辛的同时,更能触摸到革命者内心深处的理想之光。
时空交织的诗意场景设计,更是突破了传统戏曲的线性束缚。陈延年与少年自我的跨时空对话,刑场上兄弟灵魂的相遇等场景,以超现实的手法,让不同时空的情感相互交融、共鸣。这种处理方式,超越了具体的时空限制,使革命者的精神得以在更广阔的维度上传承与延续,让观众感受到革命精神的永恒。
浪漫的生命美学
《延年和乔年》最动人的艺术创造,在于它将革命者的青春生命塑造为一种浪漫主义的美学存在。剧中陈家兄弟的形象既有着“皖江才子”的书卷气,又洋溢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少年意气。他们在法国街头争论时的激情澎湃,在工读互助社时的天真执着,乃至最后面对死亡时的从容不迫,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青春生命图景,热烈而纯粹,短暂却绚烂。
剧中通过饮食这一日常生活细节,巧妙地勾连起革命者的精神世界与情感记忆。在异国他乡怀念安庆炒米、大南门牛肉包、江毛水饺这些家乡美食,不仅是思乡之情的流露,更是对生命的热爱。当陈乔年在狱中笑谈“真想安庆啊”,当兄弟俩在绝食抗议时以回忆家乡美食相互鼓励,我们看到的是革命者身上未被意识形态完全覆盖的生活气息与人性温度。这种日常性与崇高性的交融,使得革命者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陈延年与吴爱媛的情感线索,同样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青春美学。延年坚守“六不”原则拒绝儿女情感,却在红毛衣的细节中流露出未泯柔情;吴爱媛从上海追到北京,那份“与君相伴是我的真心”的执着,与革命理想形成了微妙的情感复调。这未能绽放的爱情花蕾,为革命叙事增添了一抹凄美的色彩。
跨时空的精神共振
在当下的文艺创作语境中,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创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延年和乔年》的成功,为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它打破了教条化的英雄塑造模式,拒绝将革命者简单地神化或符号化,而是以诗意与浪漫的笔触,展现了革命者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与追求,让观众看到了英雄背后的真实人性。同时,它也避免了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坚守了革命叙事的价值立场,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历史,以艺术的方式传承革命精神。当尾声处 “延乔路”与“独秀大道”在歌声中交汇,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对革命烈士的缅怀与致敬,更是青春理想穿越时空的精神共振。
结语
《延年和乔年》用诗意的语言、浪漫的情怀构筑起一曲青春的交响,让观众在感受历史厚重的同时,也能领略到青春与理想的美好。这种对革命美学与生命礼赞的独特诠释,不仅是对革命先烈的崇高致敬,更是对黄梅戏生命力的激活,也是对当代戏曲创作的一次有益探索与突破。
作者:李峰 安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数媒时代黄梅戏传播发展研究团队”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