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雅
黄梅戏《六尺巷·宽》以清代桐城“六尺巷”的典故为蓝本,通过精妙的文学剧本改编与韩再芬团队精彩的舞台演绎,延续了黄梅戏“好听、易懂、易传播”的艺术特质,以独特的叙事视角、立体的人物塑造和富有时代感的表达方式,展现了“讲法治、知礼让、懂谦卑”的社会文化内涵,为传统戏曲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生动范例。整个剧目成功地把历史典故升华为现代精神价值,也为传统戏曲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生动范例。
“六尺巷”典故改编的黄梅戏已有珠玉在前,所叙“六尺巷”多聚焦于张英的“让他三尺”的谦让美德,而《六尺巷·宽》选择从“礼让”到“法理与人情”的思辨主题,对叙事主线进行创新,另辟蹊径,将重心转向张英的侄媳“倾宁夫人”。这一虚构角色被置于矛盾漩涡的中心,成为家族事务的决策者和“法与理”的践行者。剧中通过“地契重叠”的悬念设计,将历史矛盾转化为现代观众可感知的司法困境:明朝地契与清朝律法的冲突,既暗合传统社会“人情大于法理”的认知惯性,又为倾宁夫人“以理服人”的智慧提供了现实注脚。这种多维度的角色定位,使“让”的内涵不再停留于道德说教层面,而是升华为一种在复杂现实中的主动选择。
倾宁夫人是该剧的核心人物,她被塑造成兼具传统美德与现代意识的女性典范。她既有传统女性的温柔与坚韧,又有面对家族利益时的纠结与挣扎。韩再芬通过细腻的表演,将倾宁夫人的端庄、智慧,及其在情感与规则之间的矛盾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在公堂对峙的场景中,她既保持了世家贵妇的从容仪态,又通过眼神流转传递出内心的焦灼与坚守;在面对族长施压时,她以“责己休书”的决绝姿态,完成了从“家族附属”到“精神主体”的蜕变。这种表演张力,使倾宁夫人成为黄梅戏舞台上罕见的兼具古典美与现代意识的女性形象。剧中其他配角的性格设计同样充满巧思,避免了扁平化的大奸大恶,使人物立体化与个性化。吴有理的固执、心机、好面子,县官何熙霓的世故、圆滑、左右逢源,构成了对社会众生百态的深度揭示;而张家小辈从“争强好胜”到“心悦诚服”的转变,则暗喻着传统美德的代际传承。这些角色并非简单的符号化存在,而是通过充满生活气息的对话与行动,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烟火气的伦理空间。
全剧蕴含中国传统的文化哲思。以“修宅修巷修万事,修身修行修永世”为核心,通过倾宁夫人之口,将“六尺巷”的物理空间之“宽”升华为精神境界的“宽”。剧中反复吟唱的“修”字歌,既是对传统儒家修身文化的呼应,也暗含对现代社会道德建设的启示,强调“让”不仅是谦和,更是内心的强大与格局的拓展。这种主题处理使历史故事超越了地域性与时代性,成为中华文明精神传承的隐喻。
主演韩再芬以其标志性的甜美嗓音和细腻入微的表演,将倾宁夫人外在与内心的美丽都演绎得饱满生动,令人钦佩与敬重。她的唱腔在保留黄梅戏质朴韵味的基础上,巧妙融入现代声乐技巧,无论是《说谦让》中的高亢激昂,还是《修家书》中的婉转低吟,都展现出“韩派”艺术的独特魅力。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韩再芬通过眼神和气息的微妙变化,生动传递出倾宁夫人在家族责任与道德坚守之间的内心挣扎,赋予角色鲜活的生命力。她的表演层次分明,既展现了角色的端庄与坚韧,又细腻呈现了倾宁夫人的柔情与决断。在公堂对峙的场景中,她从容不迫,知书达理,世家贵妇的风范尽显;而在面对族长施压时,她以“责己休书”的决绝姿态,完成了从“家族附属”到“精神主体”的蜕变。这种表演张力,使倾宁夫人成为黄梅戏舞台上一位兼具古典美与现代意识的女性形象,堪称“形神兼备”。 剧中其他角色的表演也十分出色。马自俊饰演的吴有理,将一个倔强但最终被感动的普通百姓演绎得入木三分;丁飞饰演的何熙霓,则创新塑造了一种不黑不白、不好不坏的基层官员形象,夸张和虚构得恰到好处。演员们的精彩表演,为剧情增添了不少情感色彩,让这部剧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情感温度。
该剧的舞台美术体现出婉约淡雅的东方美学意境,比当前很多新编剧目那种绚丽艳俗、五色斑斓的美术风格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品味。布景设计风格简约,舞台道具凝练,简单的几何框架背景,通过多媒体投影和光控技术改换整个舞台空间的光影色调,从而变换时空,寓空白以意义。虚实结合的布景既强化了戏剧张力,又保留了戏曲的写意传统。此外,服装与妆容在传统戏曲元素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如倾宁夫人的素雅长衫与简约发髻,既符合人物身份,又凸显其干练气质。
全剧五幕结构紧凑,悬念迭起。编剧聂圣哲与导演毛俊辉大胆突破传统戏曲的线性叙事,采用插叙与倒叙手法,如通过倾宁夫人的回忆片段揭示地契纠纷的根源,增强了故事的层次感。同时,剧中桐城县令及衙门众人的插科打诨,言语幽默的一唱一和,起到调节节奏,使严肃主题不失鲜活趣味的作用。作曲家陈儒天的音乐设计也为该剧增色不少,既保留了黄梅戏的传统旋律,又融入了现代RAP音乐元素,这种“庄谐并重”“新旧交替”的风格,既吸引老戏迷,也拉近了与年轻观众的距离。
一曲黄梅调,唱响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六尺巷·宽》的成功,在于它既没有陷入“新编戏”的形式主义窠臼,也未停留在“老戏新唱”的表面功夫,而是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原则,将“六尺巷”这一文化符号转化为探讨法治、家风、女性意识等现代议题的载体,使“让”的内涵从个人道德扩展至社会公义,呼应了“弘扬廉洁文化,传承优良家风”的时代命题,让传统文化资源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深度的文学改编与创新的舞台美学,实现了传统美德与现代价值的深度对话。韩再芬团队证明传统戏曲完全可以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当舞台上倾宁夫人的身影与台下年轻观众的目光交汇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黄梅戏的传承,更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基因的自觉认同。这种认同,正是新时代文化自信最生动的注脚。
作者:安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数媒时代黄梅戏传播发展研究团队”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