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六尺巷·宽》——传统故事的创新演绎

□李萍

由安徽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出品的黄梅戏《六尺巷·宽》取材于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匠心独运地以清朝大学士张英的侄媳—倾宁夫人作为第一视角,借助五幕精彩纷呈的戏剧情节,生动演绎了张、吴两家的宅地之争。该剧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主题挖掘与语言运用上均展现出非凡的创作巧思,为传统戏曲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

该剧情节围绕张家与吴家的宅地纠纷展开,充满张力与悬念。开篇以张家建新宅时衙门查封宅地引发冲突,“衙门查封了我们家的宅地,工地停下来了” 这一消息瞬间打破平静,吸引观众目光,为后续矛盾激化埋下伏笔。

公堂之上,双方各执一词,地契重叠使得矛盾升级。倾宁夫人与吴有理依据各自地契争辩,县令何熙霓在其中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断案,三方的矛盾冲突将剧情推向小高潮,此时观众对公案走向充满好奇。

立仁赴京送信后,陶师爷代笔的信件成为新的矛盾点。信件内容看似解决问题,却疑点重重,倾宁夫人的疑虑 “一不放心这封信,代笔莫道代人心” 引发观众对信件真实性和公案公正性的思考,推动情节继续发展。

张家复工但文书未提及三尺地归属,这一情节再度激化矛盾。吴有理愤怒,张家内部意见不一,倾宁夫人面临家族与邻里的双重压力。她在矛盾中做出停工决定,与族长产生激烈冲突,剧情愈发紧张。就在矛盾看似无法调和时,县令带来张英家书,剧情反转,最终矛盾化解,六尺巷得以修建,情节发展跌宕起伏,紧紧抓住观众的心。

立体形象的人物塑造

黄梅戏《六尺巷·宽》将聚光灯投向倾宁夫人这一女性,深入挖掘其内心世界,塑造出一个立体、丰满且极具感染力的角色形象。

倾宁夫人身为张家主事,兼具传统女性的温婉与大家族当家人的果敢。在处理建宅事务时,从批改立仁文章可看出她对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视,秉持 “修身,齐家,平天下” 的理念教导晚辈,展现出其贤良淑德且富有远见的一面。

面对宅地纠纷,倾宁夫人的智慧与坚韧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公堂对峙时,她凭借对祖产的熟悉,用 “这块宅地有由来,五代之前有记载。地契上面记得清,四角界砖十六块” 有力回应吴有理,逻辑清晰、不卑不亢,捍卫家族权益。而在私下与吴有理的周旋中,她又展现出宽容与理性。吴有理夜间登门解释,她虽惊诧但迅速调整态度,以礼相待,通过 “都说桐城小花好,茶树边上生兰草” 等唱词缓和气氛,既坚守原则又顾全邻里情面,使人物形象更贴近生活真实。

家族内部矛盾也进一步丰富了倾宁夫人的形象。族长以她的身世相逼,要求她妥协解决纠纷,她陷入两难。但她坚守德义,绝不因外部压力和自身困境而违背家族公义,在挣扎与坚持中,其独立、勇敢的特质得以凸显,成为推动剧情发展和主题深化的核心力量。

吴有理这个角色也塑造得十分成功,是一个有血有肉、性格复杂的普通人。他的固执和坚持,源于对自身权益的维护和对家族声誉的重视。虽然他与张家产生了矛盾,但在内心深处,他也渴望与邻居和睦相处。通过这个角色,观众看到了弱势群体的强悍与坚韧,也引发了对如何正确处理邻里关系、维护自身权益的思考。

多元深刻的主题内涵

该剧在 “谦让” 传统主题基础上进行拓展,深入探讨多个层面的内涵。道德层面,剧中人物行为体现出复杂的道德观念。吴有理对三尺地界的坚守与执着,有维护自身权益和面子的考量,反映出人在利益面前的复杂心态。倾宁夫人的 “让” 则是基于更高层次的道德认知,她兼顾家族声誉、邻里和睦与正义原则,“有理可以享金山,无理不可占分毫”,这种对道德复杂性的展现,让观众对 “谦让” 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权力层面,剧本通过张英家书和陶师爷代笔事件,探讨权力使用的规范。陶师爷代笔可能带来的权力滥用和幕僚干政问题,使故事跳出简单的权力叙事,引导观众思考权力与正义、权力与责任的关系,赋予传统故事现代思考维度。

家族责任也是剧本着重挖掘的主题。倾宁夫人在处理纠纷时,始终将家族利益与家训放在首位,她深知自己的决策关乎家族声誉和未来。这种对家族责任的刻画,展现出传统文化中家族观念的凝聚力和传承意义,使主题更加丰富多元。

雅俗共赏的语言运用

该剧语言极具特色,唱词雅俗共赏,贴合人物性格与情境。如倾宁夫人的唱词,在不同场景下展现出不同风格。抒发情感时,“手捧滚烫小瓦罐,地皮纠葛心中烦。立仁赴京十整日,音信全无心更乱”,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她焦急等待立仁归来的心情,让观众感同身受。

在表达立场和观点时,唱词则富有哲理与力量,“世代相邻虽和睦,利己不能拔雁毛。做个规矩明白人,你好我好邻里好”,通过通俗易懂的话语传递出为人处世的道理,符合她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念白简洁明了,符合人物身份和情境。公堂之上的念白严肃庄重;而日常生活中的对白则轻松自然,如与吴有理在私下交流时的对话,“哎呀,这是什么大风,把吴老爷吹来了,蓬荜生辉啊”,诙谐有趣,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增强了戏剧效果。

黄梅戏《六尺巷·宽》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主题挖掘和语言运用上都展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通过创新的叙事和深刻的内涵挖掘,为传统戏曲创作提供了优秀范例,让古老的 “六尺巷” 故事在当代舞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

作者:安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数媒时代黄梅戏传播发展研究团队”讲师

安徽网安庆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家族,黄梅戏,六尺巷,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