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向军
每天到学校接儿子放学都在门口,最近一周是儿子值日扫地,于是走进校园。
这时,发现儿子校园内的操场中间有棵紫藤开花了,一串串紫藤花垂挂枝头,花朵饱满如同孩子般可爱,在绿色枝叶的掩映下,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紫藤与凌霄、忍冬、葡萄并称为 “四大藤花”,但紫藤花为四藤之首,被称为“天下第一藤”,又叫朱藤、招藤、招豆藤、藤萝等。望着盛开的紫藤花,我想起李白写的那首《紫藤树》:“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眼前不正是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吗?但我不以紫藤来自喻,紫藤就是紫藤。帮儿子扫完地后,下楼,穿过偌大的操场,走到紫藤树边上,近距离观赏。乖乖,这棵紫藤树竟有140年树龄,它属于桐城市三级古树,在它旁边还有棵同龄的圆柏。乾隆诗云:翠柏紫藤本不伦,蔓枝施上似相亲。无论是伦还是不论,它们已经相亲了100多年。紫藤与圆柏周围,有立柱做成的架子,这种设计能为紫藤提供必要的支撑,毕竟它们年龄大了。
两棵古树上都有2019年7月桐城市人民政府悬挂的古树保护牌,保护牌也就是古树的身份证,牌子上标注拉丁学名、科属、别名、树龄、编号及养护责任单位,这里的养护责任单位就是东关小学了。只见碗口粗的紫藤缠绕着圆柏的枯干,蜿蜒而上,每年四月紫花垂满枝头,香风拂面,掩映于郁郁古柏间,一刚一柔,别有一番情趣。南唐张翊所著《花经》云:“紫藤缘木而上,条蔓纤结,与树连理,瞻彼屈曲蜿蜒之伏,有若蛟龙出没于波涛间。仲春开花,披垂摇曳,宛如璎珞,坐卧其下,浑可忘世.。”这首《花经》倒有些应眼前的景:紫藤正缘木而上,已爬到了圆柏的树冠上。向上仰望,古柏正披挂着一团团紫色的云雾,仿佛一件大氅。正值四月,紫藤花盛,满架雪青色累累坠坠,这颜色是如此的悦目,引人爱看。如果不是校园,这里恐怕也是网红打卡之地。藤花盛开,妆点了树体,让本来暮气沉沉的柏树,也散发出美丽的颜色和芬芳来。
忽然,我发现圆柏的枝干上还挂着个陈旧的钟,仿佛让人听到当年“铛、铛、铛”的校园铃声。敲钟,是当年广大学生和老师作息的主要讯号,这种铁钟一般是挂在树上的。钟罩里面有一个铁锤,下边挂上绳子,敲的时候拽动绳子,让铁锤敲击铁钟,发出“铛、铛、铛”的声音,清脆悦耳。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老师们敲的就是这种钟,有时我踩着最后一声响,走进教室。可我们那时的钟不是挂在树上,而是悬挂在母亲办公室前的走廊里。圆柏上挂着的“老钟”现在或许已成了“古董”,但“铛、铛、铛”的校园钟声,已经是一代一代东小师生抹不掉的记忆。钟罩下面的长长的绳子还在,我真想去拽拽,让历史的回音轰然作响。那时的我也跟儿子一般大,驮着书包,也在这样的一个乡下校园里奔跑。儿子告诉我,如果停电,老师还是敲钟上课下课的。幸福的东小学生,在紫藤树下求知、奔跑、玩耍、成长。
紫藤不仅是古今诗人们的偏爱,而那些丹青大家也比较钟爱紫藤。譬如齐白石对紫藤就情有独钟,他画藤如蛇,他画藤花,多以色笔点厾而成。齐白石的紫藤作品惯以长条、大幅、巨幅等,当然价格也不菲。桐城市东关小学是1932年秋为纪念辛亥革命先烈吴樾(字孟侠)而创立的一所学校,始名“私立孟侠小学”。其间,几易其名,直到1951年12月,全县小学整顿,才依地理位置在东关而改现名。迄今90多年,那么这棵紫藤树和圆柏应该在建校之前就有了。女儿在东关小学上学,那时候教室在前面,我很少到后面来,所以没有见过紫藤树。这时有学生在树下嬉戏玩耍,几朵紫藤花轻轻落在孩子们的头发上,衣服上,就像紫色的蝴蝶,翩翩起舞,煞是好看。紫藤花轻轻摇曳,散发出淡淡的芳香,沁人心脾,随风潜进教室。如果我能成为东关小学的一名教师,批改完作业,然后端一杯清茶,静静地坐在办公室里看紫藤花开,听学生们书声琅琅,该有多好。
百年树木,教书育人。100多年的紫藤,象征东关小学教育事业枝繁叶茂,欣欣向荣。站在花瀑下,环顾校园,感谢遇见最美的紫藤花,因为这是浸染文化的紫藤,有花香,有书香。(汪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