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马风华,京剧传奇——张淑景的艺术人生

□江节明

在中国京剧的璀璨星空中,有一颗耀眼的明星,她以刀马旦的飒爽英姿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她就是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张淑景,一位在京剧舞台上熠熠生辉的艺术家。

京剧缘起:艺术的初遇与梦想的启航。张淑景与京剧的缘分,源自于她的童年。儿时,她的父母便热爱戏曲,常带她到剧场观看演出。舞台上的穆桂英飒爽英姿,十三妹侠肝义胆,小花旦的俏皮与活泼,闪闪发亮的头饰、炫彩夺目的服装,再加上那些精彩的武打动作,仿佛一颗颗种子,深深埋入了她的心中。尤其是穆桂英、十三妹这类女将、女侠的形象,让她心生向往,渴望自己也能成为这样的人物。那种保家卫国、侠肝义胆的气概和戏曲艺术的魅力,激发了她对戏曲艺术的热爱与追求。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她深知京剧绝非仅是舞台上的绚丽表象,其背后更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宛如一座无尽的宝藏。于是,她毅然决然地立下宏愿,要将自己的生命轨迹与京剧艺术深度交融,在这浩瀚的京剧星空中,绽放出独属于自己的、最为璀璨夺目的光芒,成为一颗永不黯淡之星。

凭借着她对戏曲的热爱和自身的天赋,1989年,张淑景考入石家庄地区艺校,开始了她的戏曲求学之路。尽管许多同学因武旦、刀马旦练功之苦而望而却步,她却毅然地选择了这一充满挑战的行当,因为内心存有那份对戏曲的炽热情感。

艺校磨砺:坚定信念,追求卓越。在石家庄地区艺校学习的两年中,张淑景遇到了对她影响很大,教她们练习基、武功的徐小曼老师。徐老师的教学非常规范,为她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她的刻苦和天赋使她常常成为同学们的示范榜样,她自己也因此更加坚定了对戏曲的热爱和信心。两年的学习给她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也为她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1年,有四个艺术学校在石家庄招生,她只报考了两个艺校。其中陕西省京剧院“团带班的定向招生”,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她被主考官盯上了,为了争取到这个好苗子,特意把她叫到了办公室,对她说:“我们是定向培养,毕业直接进团,省去了将来找工作的麻烦,西安又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的圣地,想把你作为重点来培养,希望你能到我们这里来。”看到主考官如此的重视自己,之后,她便踏上了前往西安的征程。在陕京学员班,尽管师资力量不足,但她依然刻苦学习,严格要求自己。《盗仙草》成为她在这里的开篇之作,武生、花脸两门抱的王俊鹏老师给她传授此剧,并参加了开学后的汇报演出。

追梦之旅:从地方剧院到北京京剧院。1991 年 8 月 31 日,这是一个令张淑景终生难忘的日子。那天,父母怀着满心的不舍与牵挂,亲自送她踏上了去往西安的火车。由于她是妈妈最宠爱的小女儿,而且这是她第一次乘坐火车出远门,父母怎能放心得下,尽管家中事务繁忙,但他们还是毅然抽出时间来陪伴她踏上这漫长的旅程。当时恰逢开学高峰,火车票异常紧张,他们三个人费尽周折也只抢到了一张座位票。幸运的是,他们携带了一个硬壳皮箱,勉强可以当作临时的座位。一路上,他们在拥挤的车厢里艰难地熬过了一天一夜的火车颠簸,终于抵达了古都西安。下车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张淑景都感觉到自己仿佛还在火车上摇晃,那种疲惫与晕眩感至今仍刻骨铭心。到了陕京,主考老师亲自为她安排了宿舍,还亲切地跟她爸妈说道:“这次招生的文化考试,我们是等全部学生的成绩出来后,以淑景的成绩来定的分数线。”

在陕京学员班,张淑景开启了她新的学习篇章,她学习的第一出戏是《盗仙草》。然而,这个班级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师资力量不够齐全,有几个行当甚至都没有专门的老师。而张淑景所在的武旦组,则是由武生、花脸两门抱的王俊鹏老师来给传授剧目。尽管条件艰苦,但张淑景心中对京剧的热爱之火从未熄灭。

在西安学习两年后,班主任老师为了让还有两年即将毕业的大班学员们获得舞台实践机会,并挑选了小班重点培养的张淑景和基础较好的另外两名学生,一同奔赴素有 “南戏故里”“戏曲圣地” 之称、深受京剧艺术熏陶的温州。在温州阶段性地演出了近两年,每天两场演出,在这两年里,她获得了大量舞台实践和经验,同时也遇到了她人生中的一位重要导师——马春玲老师。马老师很喜欢这位刻苦、有潜力的女孩,鼓励她去到更高的学府,跟更多的好老师学习,建议她前往京剧的发源地、名家云集的北京,去找她的四姐张淑芳所在的北京戏校深造。

于是,十几岁的张淑景独自踏上了从温州到北京的征途,她先坐轮船,再转乘火车,再倒地铁、公交,几经周转,终于到达了北京戏校,见到了她盼望已久的孙毓敏校长,并成功通过了校方的考核。应孙校长要求,又回到西安,一番周折后,才从陕京领导那里开出了一份同意到北戏进修的介绍信,这样,她才插班到北戏人才聚集的90班,正式成为一名进修生。在这里,她的艺术才华得到了更多的锤炼与提升,并在当年就荣获了两个奖项。

1996年,她在新编剧目《新白蛇传奇》中饰演小青,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她连演70多场后,才排出另一组小青,此剧她共演出了约两百多场。1996年她也正式成为了陕京的一名演员。团领导要她回去排戏,爱才惜才的孙校长得知后,帮她找市领导批下了调令。之后孙校长就到国外讲学去了,回来已是临近春节,当时在学校有十件大事等着怹来办理的情况下,孙校长把她调动的事情放在了首位,因为她的调令在春节假期后就要过期。这样,孙校长和文化局的一位领导飞往西安,找到陕京的领导,他们要三万元的培养费才肯放人。在1996年,这个数额可是不小,经过与文化局吴江副局长电话汇报、商议后,决定同意给陕京这笔费用。

等孙校长她们从西安回到北京后,已是除夕的下午。淑景老师讲起这段经历时非常的激动!满眼的感恩!孙校长还把这段经历写在了怹的《随笔集锦IV》里,并起名为《合理的挖墙角》。之后孙校长每次向别人介绍她时,都会自豪地加上一句:“这是我用三万买来的。”在1997年90班毕业之际,她随之一起又调入了北京京剧院,从此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经典剧目:舞台华章,千锤百炼。张淑景主演了许多经典剧目,每一出都深刻展现了她的艺术才华。《盗库银》、《虹桥赠珠》和《大英杰烈》、《穆桂英》尤为引人注目。《盗库银》演出千余场,也是她获奖最多的一出戏,她把小青刻画的活灵活现,再与高难度技巧完美融合:两张半(桌子)高处“云里加官”翻下、手握双枪走的“圈儿旋子”、手拿双剑走的“串儿前桥”、“三险砸人”等高难度技巧和武打及活泼可爱、爱憎分明的人物塑造,这些精彩的表演令人叹为观止。2002年,她到德国演出此剧时,观众的反应非常的热烈,结束后观众齐刷刷的跺地板,这是她们一种超喜爱的表达,并且谢幕多达四次。

《虹桥赠珠》讲述的是一段唯美爱情故事,配以昆腔演唱和水袖、刀马刀、双鞭等道具的运用,美轮美奂,并出访多国,备受赞誉。其中在2017年,孙毓敏校长总策划的“京津冀武戏展演”演出谢幕时,台下观众极其热烈,喊着“张淑景”、“真叫棒”,一直在重复着,欢呼着。

《大英杰烈》文武并重,跨花旦、小生、武生等多个行当,剧情跌宕起伏,极具观赏性,同时也展现了张淑景多才多艺的艺术魅力。而《全部穆桂英》中的巾帼英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张淑景将穆桂英的文韬武略、飒爽英姿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剧目,不仅是她艺术生涯的代表作,更是京剧舞台上的经典瑰宝。

传承创新:京剧艺术的守望与突破。张淑景老师认为,培养优秀接班人、做好普及工作、领导的支持以及良好的大环境,都是京剧繁荣的关键因素。她深知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是艺术发展的生命线。在她看来,京剧不仅仅是对传统的继承,更是要在传承中融入创新,才能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保持活力。

为了推动京剧的普及和发展,她积极参加外面的学校、单位、企业、个人的邀请,从事教学、演出、讲座等传承、普及、交流京剧艺术的活动。她认为“戏曲进校园”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孩子接触到京剧艺术,是一种特别好普及京剧的方式,会给孩子们心中种下京剧艺术的种子。同时,她也期待京剧能走进更多的单位,通过普及讲座、演出,培养出更多的新观众和戏迷票友来。

在剧目创作中,她敬重传统,同时也勇于创新。在继承老艺术家精湛技艺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条件和表演习惯进行小的改动,力求让表演更加顺畅自如。对于新剧目,她则将多年所学所悟融入其中,努力平衡传统与创新。她认为,京剧的魅力在于其深厚的文化积淀,而这一切都依赖于传承和创新的并行发展。总之,京剧一定要“守正创新”。她还表示,若遇有缘且有条件的学生,定会倾囊相授,将自己的所学、所悟、所知继续传承下去。

荣誉加身:艺术的巅峰与无畏前行。身为国家一级演员,张淑景老师在艺术生涯中屡获殊荣:2001年全国京剧青年演员评比展演一等奖;2001年全国京剧青年演员电视大赛金奖;2001年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表演奖;2011年 “魅力春天”全国青年京剧演员(北京)擂台邀请赛“擂主奖”;2017年荣获京津冀武戏展演金奖等诸多奖项,是对她艺术水平的高度认可。每一个奖项背后,都是她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与坚持。这些奖项不仅是她个人的荣誉,更是激励她不断前行的动力。她时刻以奖项为标准,要求自己在每场演出中都保持高水准,不负观众所望。

多元跨界:京剧的现代传播与突破。张淑景老师不仅在传统的京剧舞台上大放异彩,还在综艺节目中展现了她多才多艺的才华。曾在极其火爆的栏目湖南卫视《乘风破浪的姐姐》《刀马旦》歌曲的录制中,她把传统京剧与现代歌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央视戏曲频道《梨园闯关我挂帅》栏目中反串越剧、评剧、昆曲、黄梅戏等剧种的录制,以及与郭德纲先生合作的两部《济公活佛》中的精彩表现,吸引了一些年轻的戏迷。她用自己的方式,让京剧走进了更多年轻人的视野,为京剧艺术的传播而发光发热。

未来展望:承前启后,京剧的未来之光。展望未来,张淑景老师虽面临着团里演出场次分派较少等困境,但仍怀揣着对京剧艺术的梦想与期待。她希望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国粹京剧艺术能够走近每一位中国人,并能更多地走出国门,让世界各地的观众领略到国粹艺术的魅力。她寄语年轻一代京剧演员,要坚守初心,好好继承京剧艺术,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她相信,京剧这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一定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光芒,赢得更多人的喜爱。

在生活中,张淑景非常热爱生活,除了京剧艺术,也喜爱其他艺术门类、旅游、美食和漂亮服饰等。她将工作与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把对京剧艺术的热爱贯穿始终。京剧不仅塑造了她含蓄内敛、坚韧不拔的性格,更让她对美与善有了更深的感悟。她在京剧艺术的道路上默默耕耘,为国粹的发扬光大不懈地努力着。她的艺术人生,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岁月的长河中徐徐展开,吸引着我们去品味、去欣赏、去敬仰!

安徽网安庆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老师,艺术,演出,京剧,张淑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