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头位于怀宁县月山镇中部的大桥村,历史上是皖西通往安庆府及江南各地的古驿,为安庆城北门外首个集镇,素有怀宁陆路码头之称。
大桥头因古街中间五孔条石大桥而得名,也有人称之为大驿头。根据《安庆府志》和《怀宁县志》及《怀宁考古记》等史料记载,大桥头街道始于商周时期的土集,成形于唐朝初年。商初建设的木桥位于现存条石大桥上游约三十米的地方,因河道平坦,两边河埂低矮,如遇特大山洪即被冲毁。据说唐初一得道高僧云游至此,路宿大桥头边的大王庙,在与庙主交谈中得知此情,便于次日在庙主陪同下仔细查看了木桥及周边上下游地理形势,遂与当地官绅座谈协商,提出在现存大桥河段新建条石大桥的建议。经协商一致同意后由高僧实地勘察,精心设计并亲自监理建成现存的五孔条石大桥,从此大桥历经千年风雨坚固不衰。当时只有桥西头有街道,高僧从安全、风水、贸易等方面考量,建议在桥东头再建街道,视为大桥之头。事实果如高僧预测,桥东街道建成后整个街道生意更加兴隆。后来人们将此坐落于大桥两头的街道都称为大桥头。
古代大桥头山青水秀,人杰地灵。东有百子晴岚与石门秋泛;南有长安古道与黄梅青菊;西有石镜涵空与金钩挂月;北有弦月弘空与三官大帝。因其位于古驿道的咽喉位置,交通便利,加上四周景色宜人,人文荟萃,故而店铺林立,百货齐全,生意兴隆,文化繁荣。
大桥头亦为戏曲之乡。明朝皖江戏曲鼻祖阮自华曾隐居大桥头附近黄梅山石濑阁(黄梅庵旁),招集名伶二十余人,自编自导自排揉合昆曲、高腔、采茶调、民歌、小调等众长为一体的剧目,先是声伎自娱,继而形成安庆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一家班,并由其侄孙阮大铖带往南京等地演唱,人称黄梅腔。清末民初,丁永泉的丁家班、白云芳的白家班、琚光华的琚家班,他们都以大桥头为根据地开展演出活动,不断将黄梅腔发扬光大。当时安庆城北集贤关外,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就在大桥头,这里是怀宁县黄梅戏演出最早的地方,折子戏《王小六打豆腐》《夫妻观灯》在月山镇周边方圆几十里地域广为流传。大桥头也因为“我家住在大桥头,起名字叫做王小六……”这句台词而传遍大江南北。大桥头的太平总会,管理着周边五个乡的分会,戏文中王小六便是总会管理成员之一。
大桥头的文殊寺是安庆地区唯一拥有正规武僧的寺庙,始建于宋朝庆历年间,香火旺盛时正式僧人近三百人,管理着怀宁及周边百余座寺庙。历史上大桥头的烟墩和茅狗墩均为军事基地,元朝、明朝、太平天国时期均有大军入驻。解放前的姚奎甲游击队经常到大桥头抓汉奸,留下了许多动人故事,其招收的队员潘孔池、汪国志等人都成了优秀的革命军人。
总之,千年古镇大桥头是怀宁重要的历史古驿,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解放初此地设为大桥乡,1958年改为月山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月山乡,1985年改为月山镇,至今只保留大桥行政村地名。
(查名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