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教师

□周六三

岁月不居,光阴易老。

不知不觉中,芳华已逝,银丝满头。

总有一些记忆挥之不去,总有一些情怀长驻心间。

教师,一个令人尊敬的名词,一个倍感亲切的称呼。

在我的脑海里,难忘一群特殊的教师,他们的身份是下放知青。

轻轻的,他们来了,带来一阵阵轻柔的春风,一片片清新的云彩。

五十年前的1974年,枞阳周潭大队党支部书记为我们小学送来一批从安庆下放的知青担任教师,其中分配到我们二年级的有三名,接手语文、数学、美术三门课业。他们青春、靓丽、热情,充满活力。

因为时间久远,我记不清他们的名字,甚至连姓也没有记忆,不能不说是一种歉疚,一个遗憾。

任教语文的是位身材高挑、皮肤白皙的女知青。她讲课轻言慢语、抑扬顿挫,给人一种不符合她年龄的老夫子的感觉,却又恰如她年龄般的含蓄羞涩的特征。

语文老师第一堂课就受到同学们的暗暗嘲讽。第一课是教学古诗词《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老师不紧不慢地在讲台上念道。

同学们在座位上“嗤嗤”发出不屑的声音。胆子大的同学低声嘟囔说“老师细皮嫩肉的,哪有汗滴禾下土的体验,哪里知道锄禾日当午的艰辛?”

老师似乎听到同学们的议论,不觉红了脸,仍然继续讲课。

在后来,语文老师渊博的知识和生动的教学,很快赢得同学们的尊敬。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她轻轻挥动手中的教尺,有板有眼地打着节拍,带领我们朗诵课文。

“登《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描绘祖国山河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

她稍微舒缓一下气息,接着带领朗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激励中华儿女昂扬向上,不断进取。”

“同学们,学习古诗词,不仅要学习诗词的遣词造句,语法修辞,更要理解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诗词给予人们的感悟和启迪。”

数学老师也是位女知青,她与语文老师恰恰相反。她个头矮小,没有发育的样子和我们学生相差无几,但是她的小身板却蕴含大的能量。

每次上课,挂在她嘴边最多的一个词是“速度”。她要求同学们上课必须认真听讲,做作业必须要快,即她强调的“速度”。我们农村土语“shi(石)度”,她的普通话发音“su度”,简短而急促,她攥起拳头,用力一挥,同学们猛地挺直腰杆,浑身充满力量。

小学二年级数学开始教学除法。加、减、乘我们已经掌握竖式演算方法,除法同学们基本扳着手指计算答案,知青老师教我们运用“厂”形除法竖式进行演算。第一步先写“厂”形竖式除号;第二步把被除数和除数,分别写在除号的里面和除号的左面;第三步写商,商应该写在除号的上面,要与被除数的相应数位对齐;第四步把商和除数的积写在被除数下面,相同数位对齐;第五步,把商和除数的积减被除数对应数,同时下拉被除数后位数;第六步,重复第四步开始的步骤,直到竖式最底部的数字为零,说明被除数被除数整除,如果是比除数小的数字,这个数字就是余数。

同学们刚开始学习不得要领,多数同学稀里糊涂,错误频出。老师耐心细致,循循善诱,终于大家理解并掌握了除法竖式演算方法。非常感谢知青老师,她是我们除法运算的启蒙老师。

美术老师是男知青。他中等个头,身材挺直,头发梳的一丝不苟,衣服穿的干净清爽。在教室里,同学们穿着补丁打补丁的衣服,有的穿鞋,有的赤脚,头发乱糟糟的,老师与同学们的形象构成鲜明的反差。现在回想起来,一幅挺滑稽的画面。

美术老师第一堂课,教同学们绘遵义会议旧址。老师手拿粉笔在黑板上认真作画,同时讲解绘画的步骤、技巧,不一会儿,高大、壮观的遵义会议旧址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

老师擅长花鸟鱼虫的生活画。为了增添画面色彩,他希望同学们使用蜡笔。几分钱一盒的蜡笔,难倒许多同学。最后,同学们上交的绘画作业,一部分是彩色画,大部分是黑白画。

课余时间是同学们的幸福时光。

同学们跳田字格,踢毽子,斗鸡,尽情释放无忧无虑的天真劲儿。

语文老师兼任班主任。她看到同学们在课余时间追逐打闹,不仅有损校园秩序,而且容易致使受伤情况发生。于是她将课余时间利用起来,教同学们唱歌。现在记得的歌曲有《唱支山歌给党听》《高楼万丈平地起》等。

三位老师教我们时间很短暂,大概不到半个学期时间,很快就离开我们,离开了学校。

岁月如歌,光阴飞逝,我在安庆学习、工作四十整年。曾经我跟周围朋友说过知青教师的故事,但是都不清楚这些知青的信息。

在第40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我衷心地道一声:“谢谢你们,知青老师!”

安徽网安庆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老师,同学,语文,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