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缘

       早春三月,天气乍暖还寒,龙池山巍峨挺拔,静谧而安详,这份宁静因怀宁县作家“以春之信,寻茶之旅”的采风活动变得灵动而多彩。

龙池村位于怀宁县清河乡东南部的山区,与洪镇、江镇毗邻,这里山高林密,土壤肥沃,溪泉纵横,终年云雾笼罩,气候怡人,生态环境优美,是天然氧吧,为茶叶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而此地出产的“龙池茶”历史悠久,盛名远扬,素有“千年龙池韵,百载古茶香”之美誉。据民国四年(1915)的《怀宁县志》记载:“龙池尖,所产品绝胜,清明前后采之制出如新蚕,泡以山泉味不在蒙顶下。”蒙山茶主要产于四川雅安蒙山山顶,故被称作“蒙顶茶”。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现存蒙顶山上清峰汉代甘露祖师吴理真手植七株仙茶的遗址仍然完好。蒙顶甘露是中国最古老的名茶,被尊为茶中故旧,名茶先驱。蒙顶甘露为中国十大名茶……能够与蒙顶山茶相媲美,足见“龙池茶”的品质达到了极致。

我与龙池茶是有一定渊缘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还是懵懂孩童,因为亲戚的关系,经常随父母往返于龙池山巅。从早晨出发,沿着山间小路前行,穿过一大片开阔地,来到龙池山下,再顺着青石板铺就的山道拾级而上,走走停停,一边稍作休息,一边欣赏山区美丽的风景,不时有茶香味飘来,沁人心脾,消解了爬山的疲劳。山顶的平缓处,有一坐凉亭供来往行人小憩,在这里可以俯瞰长江和皖河,依稀可见波光粼粼,帆影点点,远处是高耸入云的天柱山和峰峦叠翠的大雄山,目之所及,莽莽苍苍,层林尽染,沟壑间升腾起的青霭轻岚润染天际,缥缈如仙境。

由于龙池山脉均在海拔400米以上,气温与山下相比要低5度左右,夏天来到这里特别凉爽,就是最热的天气也不需要摇蒲扇和开动电风扇。村民在天地里劳作归来,搬一张竹榻,放到巷道通风处,凉悠悠的清风扑面而来,很快就消除了一身疲惫,那份惬意和舒爽你是很难体会到的。人皆如此,何况喜荫忌燥的茶叶仙草,在这种环境中能不尽情舒展,蓄味留香?

对茶的真正理解还是后来,因为茶缘,我在龙池山寻访到了人生中的另一半。她是典型的山区采茶女、卖茶女,家里兄弟姊妹多,生活压力大,10多岁就扛起家庭担子,带孩子、做家务、摘茶叶等,无所不及,无所不能。16岁那年,她开始跟祖父跑码头卖茶叶,每到茶季,她就是最忙的时候。为了卖个好价钱(那时候茶叶是一天一个价),总是起早把头天采摘制作好的茶叶整理收拾好,一根竹子扁担挑着两个包,步行下山,从洪镇坐小火轮到达安庆,赶上早市,寻一处繁华路口,席地而坐,将茶叶摆开,很快就围满了顾客。识茶者大有人在,但见他抓取一小撮放在手心,哈一口气再 用鼻子闻闻,亦或拿几片放在嘴里咀嚼,齿尖留香,苦中回味甘甜则认为是好茶,于是,谈质论价,过称打包,干净利索。后来熟络了,知道卖的是清河龙池茶,客户不再对茶叶品质存疑,认人不认茶了,只要妻子把担子一搁,等候的买茶人很快就抢购一空。每当卖完茶叶,她总是想着带一些乡下人很难吃到的炉饼、油条、馒头等给兄弟姊妹吃,回家后还没放下担子就分发出去,还从钱包里抽出一、两元钱塞给正在读书的弟弟去买本子、笔之类,极大地缓解了弟弟读书难问题。至今他对这段往事还在津津乐道,还记着姐姐的恩情。

有时,妻子也随同村卖茶女孩坐船到池州、九江一带去卖茶,路途寂寞,她们就在船舱里唱起黄梅戏,《打猪草》《夫妻关灯》《王小六打豆腐》等黄梅戏吸引不少船客。一曲唱罢,又嚷嚷着再来一曲,优美悦耳的腔调在船舱里回荡,丰富了大家旅途生活,也给自己带来了快乐和实惠。因为,当他们听说这些会唱戏的女孩是卖茶叶的时候,总会有人提议“多唱几段,把她们茶叶都买下来吧。”往往还没到港口,所带的茶叶已卖出所剩无几。

这是最早的农户茶叶销售模式,卖茶人坚守良心道德,取上等鲜叶制作好茶,不坑蒙欺骗,不以次充好,买茶人则按其所需,定向索购,彼此建立了和谐互信的良好关系,因此,龙池茶是不愁卖的,龙池茶也声名远扬。

妻兄是一位老茶人,年纪轻轻就在村茶厂当制茶师,忙完集体再忙个人,整天连轴转,少有休息。那时是纯手工制作,在茶叶作坊里搭一口大锅,往炉膛里添加木柴,待锅底微红,即茶草下锅,茶草分量要适中,翻炒动作要快,锅温控制要恰当。刚开始,锅里响起“啪啪啪”的声音,稍后声音渐小,叶体柔软,有香气渗出,则可以出锅了。刚出锅的茶叶一定要摊放在较大的竹扁里,让热气快速消散,否则就可能窝红,那样味道就变了。待茶叶微凉,就要进行揉捻,这道工序也很关键,揉捻要把握一个度,既要保证去掉涩水,又要保持叶体成形。然后就是烘干,将揉捻好的茶叶均匀地铺在特制的竹筛上面,下面是面盆装着炭火,开始火劲要大,随着茶叶的干度慢慢减小,切忌有烟雾冒出来,否则钻到茶叶里,这锅茶叶就有烟味而报废。我看着他做茶,感觉非常辛苦且是特别细致细心的活,从采摘、杀青、摊晾、揉捻到烘干,每一道工序都容不得半点马虎的。

妻子嫁过来以后,仍然不忘推销家乡的龙池茶叶。整个茶叶旺季都困在安庆设点摆摊,闲下来则把库存的茶叶挑到乡下去卖,天不亮就出发,有时华灯初上,市民在街道上休闲散步了,她才拖着疲惫的身躯踱步而回。有一年暑假,我想帮着妻子多卖点茶叶,也加入了卖茶队伍。由于是外行,不懂做生意的套路,妻子就口传身教。自觉会了,可真正单飞去走街串巷时,妻子的教诲忘得一干二净。放不下面子不敢吆喝,哪有人理睬你?即使有一两个碰到愿意买茶的,也不敢讨价还价,生怕生意丢了,有时比成本价还低也卖给人家。那个暑假,看似我卖了不少,可等到盘算,利润低得可怜。妻子没有埋怨,反倒鼓励我说:“没做过生意,不错了。”我知道自己不是这块料,于是放弃了卖茶,专心致志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通过亲身体验,我体会到卖茶人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从内心里感激妻子为刚建立的家庭所作出的贡献。如果没有她的付出,就没有我后来的事业坚守,那笔虽不丰厚却饱含心血的资金让我这个贫困家庭步入正轨、良性发展。这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我及儿女去努力奋斗。

中间有一度时间,茶叶销量增大,茶叶产量供不应求,有些人就动起了歪点子:嫩芽采摘过后,再将当年生的老叶子摘下来,在保证其它工艺到位的基础上,增加一项“踩揉”工序,把粗茶通过反复踩揉使其体型变小,再拿出去卖。这肯定不行,成品茶看起来很小,但冲泡过后大片大片的叶子就荡漾开来,味道也变了。人们说龙池茶叶变了,不能喝了,甚至有人说这不是茶叶,是杨树叶子,给龙池茶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为了让百年茶园焕发生机,让龙池茶绽放异彩,重塑口碑,重塑品牌形象。农民企业家陈国平肩负使命,勤钻研、下深功。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前的市场意识,创立了“龙池香尖”品牌。他依托龙池村龙池古庵一带的双尖山、白林、小远、黄山、吴岭等主茶园,采取传统的管理方式,以施农家肥、沤肥为主,茶叶生长健壮,病虫害受天敌和环境制约,从未使用过农药,茶叶洁净,无污染,成品茶外形扁直,色泽翠绿显毫,汤色绿亮,香气清香持久有花香,滋味鲜醇爽口,叶底嫩绿成朵。该茶被皖西南民间广泛赞誉为不可多得的“仙茶”,属怀宁县绿茶中之珍品。

1998年,他创办了集茶叶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庆市高河龙池茶业有限公司”。现已拥有现代化茶叶生产加工和分布在全县各地3000余亩高山茶叶生产基地。公司以“百年品质、人茶合一”的人文思想构建企业文化、坚持“创新、优质、诚信、责任”核心价值观,秉承“品牌经营、连锁加盟、绿色生态、服务至上”的经营理念,用心制茶。旗下“龙池香尖”茶叶自1998年获得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测测试中心颁发名茶证书后,又多次获得“中茶杯一等奖”“安徽省名牌产品”“安庆市科普示范基地”“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安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殊荣。

这是龙池茶之所幸,是龙池人之所幸。他不仅是做好了龙池茶叶品牌,更是在乡村振兴中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为推动龙池村乃至于全县的产业发展掀起了龙头效应。

行走在龙池山巅,徜徉在苍翠青绿之间,脑海中回放着多年前的记忆,似曾相识又略显陌生。村支部书记陈卫中先生自豪的告诉我:龙池村原为旨田村,山场面积丰富,独特的地形地貌,茶叶历史悠久,是村民的经济支柱,但呈分散经营模式。自2021年换届后,村“两委”班子依托现有山场及龙池种茶、制茶、售茶传统,坚定以茶产业为壮大集体经济主抓手的发展思路,围绕“壮大集体经济、推动亲人还乡”的目标找活路、想门路、谋出路,村集体流转山场600亩种茶,在党建引领下采取“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发展茶产业。为提升茶叶品质,保证“龙池香尖”从采摘到加工品牌化专业化水准,深化延伸产业链,由村级公司利用链接资金项目共投资200多万元,在已闲置的原旨田小学原址上新建一座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茶叶加工厂,于2023年建成投产,同时花大气力整治村居环境,完善茶厂周边基础设施。2023年当年就生产出绿茶6000斤,红茶2000斤,产值达400余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收超80万元。同时积极利用村民自家茶园的茶叶产能,带动100多户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龙池香尖”真正成了富民茶。

我们登上新近开辟的茶山,但见昔日的荒山已被整治成联片成形的茶园,一垄垄、一条条茶畦蜿蜒盘旋,层层叠叠,犹如彩带在山间飘舞,新栽的茶苗舒展着腰身在风中摆动,似在向前来参观的客人打招呼,几位大叔忙着给茶苗浇水,脸上洋溢着快乐和喜悦。陈卫中书记和高河龙池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程竹平,站在山坡上,向我们介绍发展情况,如数家珍,从他们自信的话语中,我感受到新一代农村带头人的坚韧和魄力,他们在乡村振兴、兴业富民的道路上走深走实,所憧憬的新的乡村美丽画卷将会徐徐展开,惊艳于世。

因茶结缘,这份与生俱来的情怀让我挚爱这片土地,挚爱这群可亲可爱的人。

江锡久 

安徽网安庆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怀宁县,茶叶,龙池,卖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