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芳
念一番热土,像是念着一个老友。红庙,这个熟悉的名字久违在心中。长久地念想,定会在一个合适的时候相遇。这是和故人的再次认识,也是和梦中的期盼相融合。红庙于我是,我于红庙也恰似。金秋的和风呼唤我,灯笼的柿子欢迎我,谦逊的麦浪向我招手,红庙的土地上,我不想忽略它的每一份心意,它的每一个朋友。我们可以和每位朋友促膝长谈,也可以背着手独自出去走走。
文友田老师就是一个热心人,我们开玩笑地称呼他是望江县的社会活动家。说起望江,说起太慈,说起红庙,说起村党总支书记徐政斌,便有说不完的故事。初次相遇,便似老友。起初的漫不经心,在不紧不慢的呼吸间,慢慢地我们将话题切入到红庙村这两年的变化。徐政斌中等身材、黝黑的面庞,说话时比较儒雅,慢条斯理的话语中,让我们一点点认识了徐书记被岁月风霜打磨背后的故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徐政斌,为了走出贫困,走出望江,毅然去了上海大都市,和新婚不久的妻子一起一探繁华的奥秘。从一开始做服装厂的学徒,到做服装厂的管理者,再到后来,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变成本县外贸接单最大的服装厂老板。这是红庙人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毅然出去闯荡的见证。
打拼几年后,徐政斌同妻子将服装厂坐落在望江县城,把外面学到的技术和经营模式植根在这片热情的土地上,再次扎下了根,落了户。自己又在红庙村承包了100亩土地,种起瓜蒌子,几年工夫就获得大丰收,同时还解决了许多的剩余劳动力就业。红庙的故人懂得感恩,望江镇的领导更是慧眼识人。几番考察、调研,镇两委班子看好了红庙村的领头雁。“一人富不为富,全村富才是富”,为了村集体的发展,为了红庙村的村民都过上好日子,徐政斌放弃了小我,于2021年回村当上了党总支书记。从经商到书记的转型,这其中的取舍,没有情怀和心系红庙的真情是很难做到的。
走出的路,带不走的乡愁。走回的路,必定是另一番谋求。路是百姓心中的事,路也是红庙人干出来的新成就。几年前村民还享受水泥路的便利,如今的红庙村,路已然是另一番景象。黑色的柏油,黑得踏实,黑得宽广。放眼望去,宽阔、安全的柏油路,俨然成了红庙村和美的标志线。与此同时,村里的山崖和水塘也设置了安全护栏,为道路安全“保驾护航”。这段“护航线”还是一条“生长线”。起初设计的500米,后经过徐政斌书记的多方努力,这条“护航线”延长至800米,最后到2500米。每一米的延续都心系着徐书记的责任与心血。行进在红庙村的村道上,我明白一个道理:要想发展乡村,路是过不去的坎。路在脚下,更在百姓的心中。只有家乡人主家乡事,才能赢得百姓的信赖,相信这样的路会越走越宽。
采访结束的时候,徐政斌书记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一次,他和村委班子在路边商讨乡村大舞台建设时,两位年纪较大的村民骑着电瓶车,主动和他打起招呼,上前便是一个劲地夸赞:“徐书记,这条路修得真好,我每次去学校接孙子,别的村民都说,红庙村的路修得最好看,最安全。书记,谢谢你。”金杯银杯不如村民的口碑,朴素的语言,包含了百姓真心地爱戴和敬佩。这,其实也是徐政斌最快乐、最满足的时候。